基于人本:校长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巧

时间:2022-10-04 07:29:34

基于人本:校长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巧

管理应从构建理念开始。理念错误,也许越认真,越达不到目标。校长的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从教师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考虑,充分调动、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有近二十年管理经验,本着“从老师出发,为老师好”基本理念,以发展老师为基本点,进而促进学校发展。以下基于人本管理视角,谈几点看法。

一、以“个体有序”为基础

大多数年轻校长的管理都是冲着“集体有序”而来,为了学校有序,不为教师着想。好些学校强调管理中的“统一”: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工作服、连办公室的摆设都要统一。这样的统一行为带来管理精细的表面现象,但为“集体有序”的“大一统”,却隐藏较多不和谐。“集体有序”下面往往隐含着个体心态的“无序”,谁愿意被校长当作“棋子”随意左右呢?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路、爱好,当教师不能实施自己的思路时,工作就会被动。

“集体有序”是做给别人看的,“个体有序”才是真正的“人本”。“集体有序”要以“个体有序”为基础。教师管理中要特别强调教师心态的有序,只有当教师心态平和、思想觉悟提高,“集体有序”才有真正的意义。教师管理中不必经常强调统一,不寄希望通过“大一统”来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而要给教师更多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做应干的事情。尽管这样看上去不太严谨,然而却是最有效的。

二、用“引导”代替管理

企业对低端劳动的管理有套严密措施,以保证产品质量。学校不能像企业管理一样,因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不在于引发有序体力操作,而是激发更高级脑力劳动,即对脑力劳动者的管理,“引导”要比“管理”好。校长应站在教师队伍前面,做个撑旗者、领跑者、引导者。“价值引领”应成为校长管理的主要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只要引导到位,群体自会按照引导的方向发展。高压下的制度管理只能获得表面上秩序,并不能激发教师创造力。只有当教师内心自由时,创造力才能显现出来。校长引导的策略要靠“理”字,校长必须理出“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要怎么做”。即要理出学校的愿景、价值体系;要理出各类计划,让教师心中明白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校长在学校中的存在,要以思想、理念为主,让大家往一处想,取得个体与集体的双赢。校长要避免做监工,因为监出来的只有体力,而我们要激发老师的脑力。

三、把注意力集中到优秀教师身上

任何校长内心都可能把教师分成好中差三类,优秀教师用不着管理,中等教师是大多数沉默者。也不易引起校长注意,发展较弱的老师便成了许多校长的管理对象。这部分老师容易违反规章制度、被家长告状,为让他们能符合学校要求,减少家长不满意,校长便为他们设置更严格的管理。在强势管理中,这部分人并没有得到改观,反而成了校长管理的抵制者,校长精力被他们牵制较多,情绪总受他们影响。

能不能换个视角,把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优秀教师身上?回答是肯定的。这样的改变使管理面貌有较大改善。“木桶理论”在教育管理中不太实用,其要求“补上短板”。事实上,依赖品质与思维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一下子改善,也就是不可能补好短板。教育管理要“反木桶理论”,即要拉高长板,当优秀教师更优秀时,后进教师也会随着向前发展。校长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在校内推广,宣传优秀教师取得的成绩,为优秀教师和发展创造更好平台。当做好这一切时,学校就会形成良性氛围,那些暂时后进的教师也被“卷”进这个氛围中,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

四、“奉献”不是持久的动力

一直以来,社会要求教师有“奉献精神”,校长也经常用“奉献精神”向教师提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从人性角度看,“奉献”是种极高境界,不是人人能达到,只有那些对世界认识有大彻大悟的人,才可能有这个水平。老师的行为是为别人,但这是职业要求,并不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如果经常用“奉献”去引导,这是赶鸭子上架。

要认识到老师是普通人,只是职业要求较高而已。普通人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即快乐与幸福。要用“幸福人生”作为引导的基础。为什么当老师?是为了幸福。教师的幸福在于搞好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相对而言幸福也就有了保证。反过来。如果连基本教育教学水平都达不到,那么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带来幸福的。这样去引导,就把教师的人生追求与职业追求合二为一,使教师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做个好教师。对普通劳动者而言,

“奉献”是种假象,

“幸福”才是真正的动力。不宜经常把假象挂在嘴上,否则就会失去教师信任。

五、尊重比管理更有效

人都不希望被别人指手划脚地“管理”,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人性。“管理”别人时,管理者是高高在上的,给被管理者内心带来一丝丝怨恨。尽管这丝怨恨不会表现出来,但这种“管理”一般并不能真正成为促进的力量。比较而言,尊重对他人内心的触动更大。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赞许、对别人的佩服。被佩服的人总会为自己提升被佩服的理由,被赞许的人更希望获得更多的赞许。就这样,尊重是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直达心底,能引导教师更好地做个好教师。

“管理”是希望被管理者外在行为的改变,它不一定能改变被管理者的内心,“尊重”是内心与内心的碰撞,不直接指外在行为,但通过内心调节,良好的外在行为有可能变得更持久。“尊重”也是管理,即对内心的管理,是更有效的管理。

六、“无为”可以更“有为”

教师的“有为”不是遵守纪律,不是符合学校规章制度,而是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校长在管理上提更多要求时,教师只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符合校长提出的各种要求上,教师本身的创造能力就被削弱。那些重在检查的管理模式,走的就是这条路。检查备课,让老师应付备课检查;检查出勤,让教师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比较考试成绩,把教师按在应试教育座位上无法直起身子来。

校长的“无为”是指少对教师提过多行为要求,要给教师自由思想,让他们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教学;要给教师以自由空间,能让他们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要给他们自由时间,即使工作时间也允许他们把自己重要的私事做好。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安心工作。校长要在思想上“有为”,要多做引导工作,要多做学校、教师思想的引路人。

七、“八分目标”创设的环境最适宜

日本人提出“0.8哲学”。所谓0,8哲学,就是告诉自己,不必每件事都强求做到十成满,使出80%的力气就可以,剩下20%的力气,权当给自己回旋余地和养精蓄锐本钱,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被完全“掏空”。

管理只要提“八分目标”就行,不要把什么都做得最完满,“做满了”教师就累,校长本人也会厌。校长要学会回头去看,看看自己管理效果有没有达到“八分”,达到了就应给自己肯定。用“八分目标”去管理。才能给自己好的管理心态,而校长的好心态又会影响教师心态。要放心向教师宣传“八分目标”,告诉老师,工作做到“八分”就是成功,精力化去“八分”才最科学,还有两分力气用来休闲与反思。如果用尽十分,没有反思、休闲,工作就糊涂,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八、容忍后进反而会促进其进步

总有些后进老师,上班迟到,上课较随便,教学成绩不怎么好。对这些人,有些校长想去改造他们,但往往被卷进去,把他们推到对立面。其实,这些老师的存在是正常现象、符合常态。他们的表现有些来自基础弱,有些来自性格,要想短期内改变不现实。因此,容忍后进反而是最好办法。他们工作上的后进并不表示什么都不行,有些基础弱的老师本身就值得同情,能帮他是最好的,用不着指责;有些性格懒散的老师,人品却很好,在其他方面更愿帮助别人。换个角度去观察,就能找到更多容忍理由。当容忍他们的不足时。他们就在学校中获得适宜生存空间,当这个空间氛围越来越好时,这部分老师就会慢慢进步。

九、自己孩子的事情比别人重要

长期集体思想教育形成的惯性使我们对某些基本问题判断失误,比如总认为老师为集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集体的事情一定大于个人的事情。但当这个思想放在具体情境中时,就会觉得它是多么不可思议,而有些校长还常常就做着这样不可思议的决策。

一边是自己孩子发烧,要送医院,另一边是几十个孩子坐在教室里等老师上课,怎么办?要明确告诉老师,回家去,先把自己孩子的事情做好,这边的事情可以让别人帮一下。当做出这样决策时,老师就会真心相信你说的话,管理才是人本、人性的。自己生病,还要不要带病工作?这又是个经常发生的问题。同样告诉老师,照顾自己比上课更重要。也许学生暂时因没有教师上课而影响学习,但这总比老师小病变成大病好。教学可以让别人帮助,而治病却要靠自己。校长这样去决策。就会让老师更安心教学,绝不会因为校长有这样政策而引起更多老师请病假。

十、不懂休闲的教师不成熟

老师是要做一辈子的,我们需要老师有个好心态、好身体,以利于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学会休闲是对老师身体保健的要求,也是心灵滋养的需要。教师工作辛苦,每天要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安全责任不确定,谁也不能肯定学生一定安全;工作成绩不可控,即使非常勤奋也未必取得好业绩;工作情绪不可控,好心情会因为学生顽皮而被破坏。要当个好老师,必须要有相应对策,能保证自己可以长期做好工作。要鼓励老师用周末时间外出活动,到自然、亲朋、好友中去。要让每周末都成为一周辛苦工作的句号,一周的劳累都在周末消除,好用饱满精神迎接下一周工作。对那些优秀老师,要鼓励当天工作在下班前完成,不要将白天工作留到晚上,这样好留出晚上时间看看书,享受心灵自在。

(作者:浙江省临安市晨曦小学校长)

上一篇: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对策探讨 下一篇:存扣校长心中的两个字: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