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的实践

时间:2022-10-04 06:44:22

浅析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的实践

摘要: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的实践,促进了贵州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对贵州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 贵州 卫所制度 实践

明代卫所制度,是明统治者在总结历代边疆行政管理制度与兵制的基础上,将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明朝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中央政府在贵州地区推行的卫所制度,促进了贵州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对贵州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明代卫所制度的建立及其职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领导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确立了以卫、所作为军队的基本编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将大都督府改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除锦衣卫等亲军和上直卫不属于五军都督府外,在京在外各都司、卫所都分别统属于五军都督府,形成了“五军都督府――都司、行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①这样一个以卫所为单位、从上到下的军事编制体系。五军都督府实际上已经成为卫所的中央最高管理机构。据统计,到建文帝和永乐年间全国计有“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三百五十九,仪卫司三十三。”②总兵力达280万人。卫所制度的建立和五军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明代以卫所作为基本单位的军事制度基本确立。

据《明史・职官志》载,卫所的职能大体包括屯田、防御、漕运和军器管理等四项。此外,部分地区的都司卫所经兵部批准后,还有生产常规军器和管理军器、养马、买马等职责。在卫所的各项职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防御和屯田。

二、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的实践

(一)明代贵州境内各卫所的设置和特点

洪武十四年(1371年),明中央王朝就开始在贵州推行卫所制度。“明代在今贵州境内,先后设置了二十九卫,除去已废的层台卫、古州卫和洪武以后设的威远卫、敷勇卫、镇西卫外,洪武年间尚有二十四卫。”③此外还设置了两个千户所,分别隶属于贵州都司和湖广都司。

从表中可以看出,贵州卫所的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量较多。由于贵州“襟川带粤,枕楚距滇”的重要位置,加上复杂的民族的民族构成状况,明王朝出于巩固统治和战略上的需要,在今贵州境内先后建立了二十九卫 ,比起邻省四川十七卫、云南二十卫、广西十卫来显然稠密得多,为西南各省之冠。

第二,主要呈线状分布,即主要分布在驿道上。在《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七册明朝80-81贵州一图中,④我们可以看到贵州卫所的呈线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驿道干线上。这样分布的目的不仅在于确保驿道的畅通,而且是为了利于士兵的调遣。

第三,主要集中在“坝子”及其附近。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中,“坝子”是农耕的稀缺资源,卫所多选择建立在生存环境较为优越的“坝子”上,有利于屯田和发展农业生产。

第四,与土司间杂,与少数民族聚居地相邻。元代在贵州建立了土司制度,土司成为贵州地区直接的统治者。因此明朝在贵州建立卫所以后,出现了与土司势力范围相间杂的状况。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卫所,则便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二)明代贵州卫所的人员设置

按明制,每卫额定5600人,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每卫设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正千户1人,副千户1人。

在编制上,贵州与全国是保持一致的,但是贵州军事地位重要,在明贵州都司所辖的十八卫,超过额定的5600人。由于贵州地区条件艰苦,生活困难,因而军队逃亡的事故频繁发生,大部分逃军逃到了各土司的领地内,接受各民族土司的荫庇生活下来。这样的“荫庇户”到明末后才被外界注意到,贵州境内的“穿青人”即由此而来。

(三)明代贵州军屯

明代在贵州大规模推行屯田,主要采取的是军屯形式。军屯是伴随着卫所建立而产生,是卫所的经济基础,与卫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贵州的军屯开始于洪武十五年,明中央王朝在平定云南的过程中,担心军粮不足,于是率先在普定、普安、乌撒等要害地方进行屯田。由于贵州卫所与府、州、县及土司错杂,加上贵州地形复杂,因而军屯呈点状分布,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布局。⑤贵州屯田的规模从明初至明中叶日益扩大,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也逐步得到开发。经过六十多年的经营,到了宣德八年,贵州十八卫、二所当中,即有屯堡七百余所,屯地池塘九十三处。据《大明会典》、《贵州通志・田土》等记载,洪武年间贵州屯田均在九十三万亩以上,屯田的数量相当可观。

(四)明代贵州卫学

卫学是官学之一。贵州境内最早的卫学始于洪武二十七年建立的普定卫儒学。随后卫学得到较大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造就了一批生员,而且还通过举贡,不断为国子监输送监生,为国家培养更高一级人才。据《贵州通志》载:普定卫一年一贡;威清、平坝等十三卫则三年两贡。湖广偏桥、平洗二卫两年一贡。⑥截至万历二十五年,贵州各卫所举荐贡生943名,在官学举荐的2331名贡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卫所制度的实践对贵州的影响

卫所制度在贵州的实践,给贵州的历史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引发了贵州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变革。

政治上,明以前贵州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没有形成独立的行省。明初中央王朝在贵州推行的卫所制度为后来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贵州设立布政司,使贵州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建立的卫所多是军民指挥所,有的甚至还兼领土司,卫所的建立象征着中央势力在地方的渗透,这为永乐贵州建省后的进一步改土归流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位于四川盆地、湖广丘陵之间,占据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卫所制度在贵州的推行,大大增强了贵州的军事实力,使得贵州日益为中央王朝所重视。

经济上,卫所制度在贵州的推行,贵州的人口大量增加,为贵州经济开发提供了生力军。他们带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引进了玉米、蕃薯、马铃薯、甘蔗等作物,丰富了贵州的农业结构,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贵州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促使贵州的生产关系从封建领主制、奴隶制甚至原始公社制迅速向地主所有制发生转变。驿道的修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贵州的交通状况,促进了贵州城镇的发展。

民族关系方面,明之前,贵州的民族结构是“夷多汉少”,卫所建立之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贵州,给贵州的民族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使贵州一些地区的民族结构由“夷多汉少”变成了“夷少汉多”或“夷汉参半”。交通状况的改善,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

文化上,明代在贵州建立了卫学23所,在贵州官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造就了一批生员,而且还通过举贡不断为国家输送更高一级人才。卫所的建立使得汉族文化传入贵州,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使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给贵州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特质。

注:本文获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就业导向下的中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图书馆的服务与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