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问题

时间:2022-10-04 06:15:46

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问题

〔摘要〕 由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导致农村男青年择偶难,近年来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出现了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似乎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当地城镇化。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一种被动的、激进式的城镇化,对城镇的接纳能力构成了挑战,而且是以贫困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加剧以及农村家庭的代际剥削为代价的,客观上抬高了城镇的房价,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为此,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接纳能力;加强对婚姻移民的扶持和培训,加快其从农民向市民转化;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减轻县城人口压力,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成本;关注迁出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婚姻移民迁出后的遗留问题。

〔关键词〕 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86-04

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调,我国婚姻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婚姻挤压,有学者认为,2020年可婚男性将过剩2400万,有人惊呼:“中国已经进入‘剩男’时代” 〔1 〕 。女青年的大规模婚姻迁移更是加剧了农村婚姻市场上的性别失衡,导致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男青年承担了婚姻挤压的后果。近年来,由于性别比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日益凸显,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大量男青年为实现婚姻而向城镇移民的社会现象。本文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为了实现婚姻,大量的农村男青年进城买房,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城镇化”形式。移民带来的“城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城镇化?会有何种后果?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城镇化的角度探讨该现象的本质及其社会后果,并尝试性地探讨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步伐

(一)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以往的研究表明,婚姻迁移的主体多为女性,婚姻迁移的目的是通过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但是,近年来在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男青年婚姻移民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与女性婚姻迁移将婚姻作为手段去实现改变自己经济社会地位的目的不同的是,男青年婚姻移民则是希望通过迁移来改变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从而达到实现婚姻的目的。笔者在豫北L县的调研表明,在县城拥有一套住房成为一些地理位置欠佳村庄的男青年择偶的必备条件,实现婚姻成为农村男青年家庭到县城买房的主要目的,农村婚龄男青年家庭已经成为当地进城购房的主力军。有些村庄因男青年的大量外迁,空巢化严重。在L县R镇、D镇、H镇等几个乡镇,除了少数几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一些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的村庄空巢化严重。在H镇北部的路家垴村,因近年来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村庄几乎名存实亡,目前村里只剩下一百多名留守老人,成为奇特的“老人村”。R镇赵家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男青年择偶困难,很多家庭近几年陆续搬迁到县城或者附近的Y镇,赵家村村委会统计数据表明,该村人口由1999年的683人锐减到了2010年的510人,年轻人大量迁出导致村庄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据村委会赵主任介绍,近几年该村达到结婚年龄的年轻人有差不多三分之二都迁到邻近的Y镇或者县城去了。调查表明,附近的李村、东平村、西坡村等几个村庄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如前所述,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婚龄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调。从豫北L县R镇计生委得到的资料表明,在1988年~1990年间,R镇男女出生性别比分别达到了123、124、125,出生男孩数量大大超过了女孩。这些年份出生的孩子现在都达到了结婚年龄,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使得男青年择偶十分困难,一些地理位置欠佳、经济落后的村庄男青年择偶就更加困难。田先红等学者认为,婚姻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是单向度的,是一种从农村向城市的垂直流动 〔2 〕 。随着近年来打工潮的兴起,一些欠发达农村的女青年也越来越多地到县城或经济发达乡镇的企业打工,从而有机会结识县城或者发达乡镇的男青年并嫁往当地。这就导致欠发达农村婚姻资源的大量外流,更加剧了当地婚姻市场上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有学者认为,“越是贫困偏远的农村,女孩子越是有外嫁的冲动,对男方要求条件越高” 〔3 〕 。在豫北L县的调查表明,男多女少的局面更有利于女方在婚姻谈判中掌握主动权,向男方家庭要求在县城买房已成为近年来豫北农村兴起的一股潮流,这种情况在地理位置不佳的村庄就更为普遍。在豫北L县R镇赵家村、东平村、西坡村和李村等几个交通相对不便的村庄,在县城买房已是男青年择偶的必备条件,否则,男青年几乎没有可能实现婚姻。R镇东平村2010年达到结婚年龄的男青年有16人,只有3人完成了婚姻,其余几个男青年没有完成婚姻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县城没有房子。“在县城没有房子,就别想说媳妇”已是这几个村庄农民的共识,所以,近年来有些达到婚龄的男青年父母开始先下手为强,不等女方提出要求就主动四处筹款为孩子买房。因此,在县城买房既是在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背景下女方对男方提出的必备条件,也是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争夺有限婚姻资源所使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其目的主要是弥补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随着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女青年外出打工机会的不断增加,嫁往城镇地区不但成为众多农村女青年的普遍愿望,而且也成为女青年可以把握的机会。因此,在农村女青年“外嫁冲动”的驱动下,农村男青年的婚姻移民大军将继续源源不断地流向附近的城镇,形成一种新的移民潮。

(二)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农村城镇化”。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男青年的大量婚姻移民大大加快了当地城镇化的步伐。L县住建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几年来,L县农民大量进城买房,县城规模迅速扩大,建成区面积由2008年的18.14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了2010年的20平方公里;2009年,该县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06386平方米,2010年达到989878平方米,一年内净增283492平方米;同时,县城人口规模也快速扩张,城区居民从2009年的149586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152935人,一年内净增3349人。据L县住建局干部小Y称,本县每年有至少40%以上的商品房是卖给了准备结婚的农村男青年。在笔者访问的L县R镇东平村,2009年有4户人家在县城买房,2010年有3户人家在县城买房,都是为了解决孩子的婚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移民已经成为L县“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新形式。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产业为驱动,实现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影响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 〔4 〕 。笔者认为,由于是源于婚姻问题,该“城镇化”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近年来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其特殊性在于,它并不是以工业化和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为基础的渐进式的城镇化,而是在农村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的背景下,农村男青年为了完成婚姻而被迫迁移形成的城镇人口规模和城区面积的扩张,其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激进式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后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新途径,婚姻移民虽然使得部分农民在居住方面实现了“城镇化”,使得城区面积和城区人口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这种“城镇化”至少会给城镇和农村带来以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婚姻移民在城镇的定居与市民化问题。朱力认为,农民工要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需要在经济、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5 〕。在县城里买房居住并不意味着农民融入了城镇社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市民。对于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村男青年来说,在县城谋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数男青年在县城往往只能从事保安、清洁工、导购员等一类收入微薄的工作。在豫北农村的调查发现,经济欠发达村庄的男青年大多缺乏一技之长,除了少数男青年在县城买房后定居在县城务工或经商之外,多数人在县城买房之后并不能在城里谋生,仍旧需要外出务工或者回乡务农,城里的房子被长期空置,成为一种摆设。有些男青年不得不在婚后将买来的房子出租甚至卖掉。L县R镇东平村2009年在县城买房的4名男青年只有1人因在县城一家工厂里上班而在县城定居下来,其余3人在县城没有工作,生计主要依靠平时外出务工或者在家种田,县城的房子被长期空置。婚姻移民不能在县城生活的原因在于县城尚不具备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基础,即婚姻移民所导致的城镇化的速度大大超出了县城现有工业化水平的承载能力。大量的婚姻移民不仅对于县城的工业化水平,而且对县城的城镇配套设施以及相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接纳这些农村青年劳动力,使他们能够在城镇找到工作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婚姻移民自身不具备融入城镇社会所必需的谋生能力、市民意识也是他们难以在县城定居下去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被城镇较好地接纳,在城镇找到赖以生存的职业,这部分男青年将最终不得不回到农村生活,婚姻移民所推动的“城镇化”将最终成为一种虚假的城镇化。

(二)迁出地农村贫困的加剧与代际剥削问题。为了实现婚姻,以买房的方式进入县城是婚姻移民的主要特征。对于农民,尤其是地理位置欠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家庭来说,购买一套商品房意味着全家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笔者在豫北L县调查发现,由于近年来商品房价格的不断攀升,每平方米小高层商品房的价格在2010年已经突破了3000元大关。照此计算,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也需要20多万元。由于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很难从银行得到按揭贷款,所以男青年移民往往需要花光父母毕生的积蓄,还要动用不少亲戚朋友的关系,东拼西凑才能勉强买下一套房子。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男青年家庭来说,这20多万元的购房款已经构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再加上装修房子的费用,男青年的父母往往要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农村的“房奴”阶层。巨大的移民成本使得贫困地区男青年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贫困的农村地区更加贫困。可见,这种类型的“城镇化”实际上背离了城镇化的初衷,其后果不但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随着青壮年人口和经济资源的不断流出,迁出地农村将为这种“城镇化”付出极大的代价,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将因“失血过多”而走向衰落。

为儿子买房子、娶媳妇是中国农民要完成的人生一大任务,男青年婚姻移民代价的主要承担者是男青年的父母。在豫北L县的调查表明,男青年婚姻移民所需的费用和所欠债务主要由他们的父母来承担。这样来看,男青年买房的负担已经转嫁到其父母身上,实质上构成了农村男青年对父母的一种代际剥削。因此,也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城镇化”是以留在农村的男青年父母的巨大付出以及农村的更加贫困为代价的。

(三)买房农民的经济负担问题。有学者在豫南的调查发现,娶媳妇的家庭相继到附近的镇上和县城买房,推动了当地房价的暴涨 〔3 〕 。在豫北L县,由于进城买房的农民很多,当地多层商品房和小高层商品房的均价在2010年底分别涨到了2500元和3000元左右。据笔者调查,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2009年人均年收入约合5148元,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村镇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县城房价的快速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但是,为了完成婚姻他们又不得不咬紧牙关为儿子买房,到县城买房成为压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由上可知,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是性别比失衡背景下男青年为了完成婚姻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人口过程。这种“城镇化”对城镇的接纳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贫困农村的经济贫困并构成了年轻一代对父辈的代际剥削,大量的农民进城买房客观上抬高了城镇地区的房价,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在性别比失衡短期内无法消除的背景下,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也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婚姻移民推动下的“城镇化”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尽量避免或减轻这种“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接纳能力。L县的调查表明,县城是农村男青年婚姻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其承载的人口压力将随着婚姻移民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婚姻移民能否在县城生存下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关注男青年婚姻移民问题,将男青年婚姻移民问题纳入到城镇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要考虑城镇工业化水平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对大量农村婚姻移民的接纳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尽可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使得城镇人口的增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当地条件,适当加大县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力度,消化进城生活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在社会建设层面,要加强县一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设法将农村婚姻移民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制中来,使其享有城镇居民应有的社会保障;同时,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满足规模日渐扩大的城镇人口在子女就学、入托、就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县城的基础设施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建设和完善交通、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使之与人口的快速增长相适应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对婚姻移民的扶持和培训,加快其从农民向市民转化。男青年婚姻移民通过买房进入县城生活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市民,只有具备了在城镇的生存能力,实现了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社会融合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婚姻移民从农村来到城镇,其中多数人缺乏在城镇谋生的能力,难以获得在城里生活下去的条件。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婚姻移民的关注和扶持,为其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例如,通过社区开展针对婚姻移民的就业服务,地方政府帮助婚姻移民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从事经营活动的婚姻移民提供适当的政策倾斜和税收减免。同时,婚姻移民从农村进入城镇生活,不仅是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也需要一个适应、转变的过程,因此,婚姻移民市民意识的培养也是他们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应设法帮助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顺利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例如,可以通过社区举办培训班或者公益讲座等方式向婚姻移民讲授城市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其尽快实现生活方式和意识的转变。

(三)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减轻县城人口压力,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成本。由于县城人口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适当控制婚姻移民的增长速度,防止县城人口过快增长也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措施。笔者认为,男青年婚姻迁移的主要动力在于婚姻挤压下女方提出的婚嫁条件,而女方提出“在县城买房”的要求则源于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L县的调查表明,少数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集镇也对婚姻移民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而这些集镇的商品房价格和生活成本却远远低于县城。如果能够大力扶持乡镇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形成县城以外的经济中心集镇,则可以吸引部分青年移民。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男青年婚姻移民在县城以外的集镇买房,以减轻县城的人口压力。从农民经济负担的角度来看,这样也可以缓解县城高房价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减轻农民家庭经济负担,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的成本。

(四)关注迁出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婚姻移民迁出后的遗留问题。如前所述,男青年婚姻移民将导致迁出地农村的更加贫困和代际剥削,这不仅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也严重偏离了农村城镇化的轨道。此问题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在婚姻挤压暂时无法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当关注这一问题,设法促进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和资金流出之后,迁出地农村势必日益衰败萧条,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要解决迁出地贫困问题,除了发展乡镇经济,分流婚姻移民,降低婚姻迁移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增加迁出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对于一些生活特别贫困的农民家庭,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救助措施。此外,要加强舆论引导和说服教育,引导婚姻移民帮助身在农村的父母分担家庭经济负担,也是避免代际剥削不良后果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矫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舆论导向〔N〕.学习时报,2006-07-12.

〔2〕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9,(2).

〔3〕桂 华,余 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

〔4〕厉敏萍,尹 佳.试论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0,(1).

〔5〕朱 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上一篇: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