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4:22:27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摘 要: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发展不协调,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极不发达。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及部分产业逆向调整问题值得关注。我国应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结构;产能过剩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目前的整体情况

产业结构是指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及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且第三产业已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实现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较快发展。在就业层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速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速,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下降。从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7%、49.2%和39.1%,这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服务业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5%、30%和65%相比,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较大调整优化空间。

(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1.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位于产业链低端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制造装配环节,出口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缺乏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某种程度上,我国制造业在为发达国家打工。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制造业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6%。在三大产业中,我国第三产业为GDP贡献43%,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34%,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GDP总量约14万亿美元,而我国则只有约5万亿美元,我国与美国在GDP总量上9万亿美元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

2.“微笑曲线”鼓励发展研发和营销领域

按照经济学的“微笑曲线”理论,生产领域由于环节比较少,利润相对较小;但两端的研发和营销领域,其利润和增加值在总利润中的比例非常大。如果大多停留在中间的生产环节,不仅缺乏技术的支撑也缺乏市场销路,从而制约实体产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不足,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极度欠缺。虽然我国是电信产品最大的生产国,但诸如CPU处理芯片之类的高科技产品还是有赖进口。2010年我国进口最大的单一商品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耗资约1200亿美元。我国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达50%,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还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盲目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刺激计划在复苏经济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重化工业产能过剩的状况。一些生产领域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在强大的投资动力和财政、信贷支持下复产。虽然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不可避免部分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更加严峻。我国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存在产能大量过剩,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钢铁产量约为6.6亿吨,但国内需求仅为4.7亿吨,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而国内水泥总产量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过剩产能。

(二)部分产业出现逆向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外企业削减产量,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原材料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由于外部需求疲软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两头在外”的行业格局挤占了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资源和资金流向落后产能,部分产业呈现逆向调整的迹象。我国西部地区目前已出现“逆向”产业格局,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掘和原料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55.7%,比2000年提高了10.75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25.14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却比2000年下降3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7.8个百分点。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中已有半数行业的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总体水平较低、提升空间较大,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和优化。要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首先应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行业并提升消费性工业。其次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一些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并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培育示范基地。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过度依赖第二产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我国服务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但长期发展滞后且比重较低,没有完全发挥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发展服务业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压力。我们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要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我们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快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受我国东部地区地价、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驱动,许多企业和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吸引产业转移的意思,不仅有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成本优势,也包括企业开发中西部内陆市场的愿望。产业转移可以加速产业升级和产业重新布局,进而促进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走向更高的层次,而淘汰的一些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则可以转移至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从而改变当前“东富西贫”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芳.后经济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0,(7).

[2]董咚,刘航.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J].企业家天地,2009,(12).

[3]杨毅.金融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效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5).

[4]杨益.“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09,(9).

上一篇:浅谈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 下一篇: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