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的研究

时间:2022-10-04 04:08:48

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的研究

摘要:历史是人类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唐太宗就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人类从诞生开始至今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了,中国也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历史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其中文化、文明的进程,也会让人从中吸取血的教训和经验,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初中时代是开展历史学科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吸收历史知识的精华的最佳年龄,在初中生这个思想行为较为活跃的年龄段,初中的历史教学是可以对他们的思想素质进行重塑的过程。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初中的历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和“学”上了,而更加注重在课堂中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此时对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就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 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 分析研讨

一、引言

文本研究,务于解读,以得文本之意为旨归。文本解读的根本在察文章之本,明文章真意。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由此及彼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可以更加深刻,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同时,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的综合素质,对历史产生深刻感悟及共鸣。以下将对初中历史“文本解读”研训进行问题和实践的探究。

二、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初中的历史学科相对数理化来说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其中的故事情节、历史典故和深刻意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阅读是现代人类社会认知的最基本方法,是人类获取并传承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现代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读者必须通过对全文语篇的信息阅读来了解知识框架,在此期间,教学者对文本进行意义解读,挖掘其中内涵,对人物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提高学科整体素质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根据内容对文本进行详细和粗略的解读以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深刻的目的,通过预测、推理、归纳、概括、联想、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教学手段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思想文化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提出后,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思想逐渐超前的现代初中生了,必须通过新的教育革新和教学手段创新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这个时候,加强“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研训可谓迫在眉睫。

三、对初中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研训的重要性思考

1.文本解读的研修,使历史教学从“教”转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下教学所极力提倡的,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开展可以使教学者深刻认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效果和效率都不是最佳。文本解读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样不会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者要明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教什么,要怎么教,并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在文本理解蕴含的内容和意义。使历史教学课堂真正从“教”向“学”转变。

2.文本解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时刻注重课堂的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研修至关重要,文本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课文大意,分清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在教师教学中可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标准,实现历史教学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力求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准。

3.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使地区指导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研训实践的开展要从区域来开展,因此区域教研组从策划到实施都要有一定的理念指导,同时引导备课组和教学者参照既定模板逐步进行文本解读,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教参等都要有一定的深刻理解,还可以请专家进行文本解读的目标设定方面的指导等,充分发挥地区指导工作的深度。

4.文本解读使教研组和教学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

文本解读使得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学工作者都产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对目标的设定更加重视,对文本解读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在教学行为上也产生了变化。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学者通过文本解读研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教学反思,在历史教学上有所突破,达到新的水平。

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探究

1.组本研修,连接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的纽带。

文本解读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文本解读而解读。在初中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学者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将解读的知识点和有用的东西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实际教学相联系,体现其最终价值。因此,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解读,同时教学者在解读过程中也要有所感悟和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文本解读的学科素养提升的基本点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所以,提升学校组本研修的质量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个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文本解读”教学的同时,大多是以“三段五步”模式进行组本研修,其具体流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备课组的集体研讨,参考其他文献或教育网上的专业单元文本解读,然后根据备课组和教学者的分析理解,以本校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完善和改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教材。第二阶段,历史学科教学者根据现下已经完善的文本解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完善教学的内容,多加入新鲜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典故。第三阶段,历史学科的所有教学工作者集体探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了解文本解读教材,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充分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意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对成效进行检验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

2.资源共享,分任务驱动,体验文本解读的过程

作为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文本解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所谓的“三段五步”的组本研修只是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到良好的历史文本解读教学,需要教学者去亲自实践和体验其中带来的成效和产生的不足。学校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解读培训使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细致且深刻的解读,并要付诸手稿。发挥区域优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动员地区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参与文本解读,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实现自愿的共享,通过集体的“文本解读”研训让每位教学者都能参与研究和探讨,将最终的定稿上交研训员,通过严格审核后上传校内网,以便教师备课下载。总之,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质量。

五、结束语

文本解读既是历史等阅读教学的观察点,又是阅读教学的指南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预测能力、概括能力和文化意识,通过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并进行研究,使之在教学者的教学意识中根深蒂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敬芳,顾维坚. 教研互见 行知相长――华东政法大学附中“文本解读”系列教研活动回顾[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07)

[2] 王桂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成功解读文本[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6)

[3] 游泽生.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0(32)

[4] 黄明坤. 初中历史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探索――来自课改一线的实践[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10)

[5] 邹军.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4)

[6] 肖婷婷. 初中历史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尝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中国春节意义 下一篇:浅谈形势下交通运输业现代人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