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理 导之以法

时间:2022-10-14 11:28:33

摘要:德育教育虽然不是学校正常教学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们良好道德素质和科学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高中班主任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要以班级单位为主,科学的构建德育教育的工作体系。本文将主要以动之以理,导之以法――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构建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主题班会 正确指导

一.做好相关的讲解工作,解答学生的疑惑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使得许多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思想强烈,较过去的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为人处世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背景下,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要求也不断升高;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要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德育引导,为学生们解疑答惑,强化德育方面的知识教育,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们可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避免拜金主义和不良思想的滋生,保持科学的个人追求和价值理念,遵循我国的传统美德。

二.对于学生们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予以积极的引导和改正

同时,老师不仅具有传道解惑的责任,还对学生们具有重要的引导义务,使学生们可以拥有正确的发展和成长方向。由于当今独生子女较多的缘故,使得学生们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不良习惯和思想,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家庭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所导致,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必须矫正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当前学生们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自我中心思想严重、追求个人主义、虚荣心强以及承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性格的不同,强化与学生的交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双方的努力来使学生们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三.就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更多的交流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媒体被曝光出来,而当今的学生接受信息能力较强,使得学生们往往能在较早的时间内就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要在社会热点问题上与学生们做好交流与探讨,使学生们了解问题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强化积极因素对于学生的促进影响,减少消极因素对于学生的阻碍。也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结症所在。在做好与学生们的交流工作时,班主任还将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此外,适当的交流放松还将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和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班主任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

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是面向学生、以学生的培养为目的的活动,虽然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客体,但教师在这过程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德育能力的提高,单单通过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正确引导。为此,高中班主任应以身作则,积极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眼形象。此外,班主任在提升自身的与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利用各种素材对学生们的德育能力予以培养和提升。并且只有班主任自身具有了良好的德育能力时,才能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们信服,树立一定的威望。

五.在德育教育上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们对德育教育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班主任还要丰富相关的教育手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首先,班主任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将学科内容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掘出来,并向学生们灌输。也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教师节时可以举办师生联谊会,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在三八妇女节时,让学生们慰问自己的母亲。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们了解老师和父母的艰辛,强化学生自身的坚韧品质。也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主题班会,班会中采用平等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由,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德育的认识。而教师则要针对学生们对于德育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正确合理的予以积极鼓励,而对于偏于常理的则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改正学生们的错误思想。

结束语:

简而言之,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在教学任务中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同时,也要采用多种手段的德育教育手段,全面提升我国高中生的道德素质,为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巨大的助力。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的德育教育计划,保证德育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2)

【2】 鲁洁. 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00(07)

上一篇: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下一篇:优化细节,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