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汲古 第1期

时间:2022-10-04 02:15:32

养生汲古 第1期

前 言

中国养生学的历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二千多年。“养生”古称“摄生”,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五十章》上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汉代河上公在其注释中指出:“摄,养也”。“养生”一词则出于稍后的《庄子・养生主》上:“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唐代成玄英解释说:“遂悟养生之道也”。中国养生学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精神修养、体育锻炼、药食护身、房中卫生,而且还包括吐纳导引、艺术陶冶等各个方面,因此积累的文献数量可以说汗牛充栋,遍及经、史、子、集四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整部的养生古籍可能并不困难,但收集散在经史百家著述中的美玉明珠决非易事。编者有鉴于此,不揣鄙陋,姑将历年研读搜求所得的资料加以整理汇编,提供同好参考取资。举凡荒诞不经的、玄虚缥缈的、淫邪不正的、空洞说教的,概不滥入。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宗教迷信的干扰,历代养生文献中普遍存在着玉石不分、鱼龙混杂的现象,或者蒙上神秘色彩,或者夹有唯心成分,相信读者一定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咸得健康长寿。

方春阳

2005年1月

周 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颐・象》)。

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

礼 记

[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

[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月令》)。

周 礼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凡君子之食,恒放焉(《天官冢宰》)。

春秋左传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出,告赵孟。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主相晋国,于今八年,晋国无乱,诸侯无阙,可谓良矣。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祸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昭公元年》)。

孟 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史 记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留侯世家》)。

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龟策列传》)。

前汉书

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食货志下》)。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司马迁传》)。

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公孙弘卜式倪宽传》)。

后汉书

[王充]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苏顺字孝山,京兆霸陵人也。和安间以才学见称,好养生术,隐处求道(《文苑传上》)。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学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逸民传》)。

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养,疾则攻焉(《崔列传》)。

[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樊]阿从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散:漆叶屑一斗,青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漆叶处所而有,青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间。

[冷]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常屈颈鹬息,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曹]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君达号青牛师。凡此数人,皆百馀岁及二百岁也。

王真、郝孟节者,皆上党人也。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遥,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亦有室家。为人质谨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领诸方士焉(《方术传下》)。

三国志

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若常令少小之袍不至于甚厚,则必咸保金石之性,而比寿于南山矣(《魏书・王朗传》)。

晋 书

[嵇]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嵇康传》)。

张忠字巨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乱,隐于泰山。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冬则袍,夏则带索,端拱若尸,无琴书之适,不修经典,劝教但以至道虚无为宗。

[郭]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

[陶]淡幼孤,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婚娶(《隐逸传》)。

宋 书

古人耻以身为溪壑者,屏欲之谓也。欲者,性之烦浊,气之蒿蒸,故其为害,则熏心智,耗真情,伤人和,犯天性。虽生必有之,而生之德,犹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然则火生则烟灭,蠹壮则桂折,故性明者欲简,嗜繁者气昏(《颜延之传》)。

忘生而生愈全,遗神而神弥畅(《顾之传》)。

南齐书

若服食茹芝,延寿万亿,寿尽则死,药极则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顾欢传》)。

梁 书

[陶弘景]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处士传》)。

[范缜云]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儒林传》)。

魏 书

[徐]謇常有药饵,及吞服道符,年垂八十,鬓发不白,力未多衰(《术艺传》)。

[崔浩]既得归第,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崔浩传》)。

授[寇]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馀人,皆得其术。

颍阳绛略、闻喜吴劭,道引养气,积年百馀岁,神气不衰(《释老志》)。

北齐书

[由吾]道荣仍归本部,隐于琅邪山,辟谷,饵松术茯苓,求长生之秘。(《方伎传》)。

隋 书

[徐则]陈太建时,来憩于至真观,月又辞入天台山,因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虽隆冬寒,不服绵絮。

时有建安宋玉泉、会稽孔道茂、丹阳王远知等,亦行辟谷,以松水自给,皆为炀帝所重(《隐逸传》)。

旧唐书

罗浮山人轩辕集至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留之月馀,坚求还山(《宣宗本纪》)。

[赵昌]除华州刺史,辞于麟德殿,时年八十馀,趋拜轻捷,召对详明。上退而叹异,宣宰臣密访其颐养之道以奏焉(《赵昌传》)。

[柳]公度善摄生,年八十馀,步履轻便。或祈其术,曰: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柳公绰传附柳公度传》)。

当四体和平之时,长宜调适以顺寒暄之节,如恃安自忽,则疾患旋生(《李珏传》)。

[孟诜]神龙初致仕,归伊阳之山,第以药饵为事。诜年虽晚暮,志力如壮。尝谓所亲曰: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方伎传》)。

上一篇:绿茶的六大功效 下一篇:探寻远古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