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类比法浅谈

时间:2022-10-04 01:31:21

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类比法浅谈

摘 要: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结合教学实践对鉴赏方法中的类比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古诗词;鉴赏类比法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构建新型语文课堂。

二、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替换法和类比法。所谓替换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或换位,并将替换后诗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理解佳词妙句的妙处,达到鉴赏的目的。而类比法,就是在赏析某首诗词时,适时地引入相近的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诗词的妙处。

比如说,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它与另外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让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本文就以《木兰诗》与《{风・载驰》中的女性形象的英雄情结为例,浅析类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1.木兰: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胡适曾经说过:“《木兰辞》便是北方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歌了。北方的平民文学的最大杰作是《木兰辞》……”《木兰诗》不仅代民族立言,更代妇女立言,它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更是一曲女性在女扮男装下的英雄情结的赞歌。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意识中,女性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其阴柔的形象与其性别逐渐地被认同为不可分的连生体,即所谓“阴卑不得自专,随阳而成之”,因此,极少把女子放在战争范畴内,总是认为战场是男性独占的殿堂,战争是男性的专利。虽然是在这样一个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被剥夺的社会背景下,然而在民族存亡、国家危难的紧要关头,在阿爷年龄已老、自己又没有兄长的情况下,木兰最终还是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抉择,从此,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最终赢得了战争。木兰为保卫祖国进行英勇的战斗的英雄情结,打破了“战争让女人走开”的偏见,成功地阐释了男人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的信念。战争结束后,她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她的辞去“尚书郎”和各种物质的赏赐,对当时男尊女卑和功名利禄的思想是无疑是一种辛辣的嘲讽。

2.许穆夫人:爱国主义下的英雄情结

《载驰》产生于动荡的春秋年代,是《诗经》中第一篇由女诗人许穆夫人创作的洋溢着爱国激情和英雄情结的抒情诗。

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左传・闵二年》)。卫懿公阵亡,卫国覆灭。宋桓公率师迎卫遗民夜渡黄河。卫人拥立戴公为君,寄居漕邑。翌年,戴公去世,文公继位。许穆夫人为戴公亲妹,远嫁许国穆公。当这不幸的消息传来,她悲痛欲绝,不禁产生家国破灭之感,决心冲破重重阻碍,赶回祖国,吊唁卫侯,并为拯救灾难深重的卫国尽一份力量。《载驰》一诗便是这一历史形象的写照。

面对重重阻力,许穆夫人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卫的归程。面对前来阻止她的许大夫,许穆夫人毫无惧色,义正词严:“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s。”在春秋时代,一个生活在皇宫深院的贵妇人能有如此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果敢行动,的确可敬可叹。

和一般的男子相比,许穆夫人还具有过人的胆识、卓绝的才能和政治家的远见。她为了祖国的振兴,再一次闯过“女不言外”的旧礼教禁地,勇于摆脱旧道德规范对女子的种种束缚,不但敢于言外,而且言的还是有关卫国兴衰成败的外交大策,其言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谁说女子不如儿郎?许穆夫人的英雄情怀和政治远见早已超越和自己同时代的许多男性。

《载驰》中,许穆夫人奔赴前线的愿望和言行,昭然显露其勇敢的沙场英雄情结,展示出女性刚勇的一面。《木兰诗》里,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向世人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凝聚对父亲孝心与对祖国忠心的巾帼英雄。中国妇女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在许穆夫人和花木兰身上得以完美体现,从客观上体现女性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和男女平等意识的呼唤,她们所彰显阴柔女性的刚勇气质,为描绘中国古代女性的完整人格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她们的英雄情结的表现方式,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环境,又有不同之处。

《木兰诗》本是一篇颇受争议的文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着实让教师和学生面临着很多问题。然而,在中学阶段,教师和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关于这篇作品的争议,而是通过文字去触摸木兰这个女性英雄形象。在鉴赏时,我们将这两首反映不同时代女性形象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她们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情结的异同,如此比较之后,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的鉴赏方法,以后在鉴赏其他文学作品时也可举一反三,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内涵,同时又对作品的思想层面理解得更深,真可谓一举多得。

可以说,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培养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调动学生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所获得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情感经验等的积极参与,以求能对作品做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

上一篇:浅析中考考点之定语从句 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