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教育中的“进与退”

时间:2022-10-04 01:07:41

大数据在教育中的“进与退”

“大数据”无疑是当下的热词。它真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变革公共卫生、变革商业、变革思维、变革服务……它基于数据预测未来,它囊括全体包容错误,它接受复杂放弃精确,它不固守因果而专注挖掘相关,一心只为让数据以可视的方式发声。”

通过数据收集和数据挖掘,人们发现:飓风来临时人们更喜欢草莓味的蛋挞;周五下午为孩子购买纸尿裤的年轻父亲,也更愿意为自己买上一两听啤酒;下午四点加油的司机,接下来更倾向于到附近商场购物或到餐馆用餐……如此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因为“大数据”而串联起来,人们从中寻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商机,这不禁让人兴奋不已。

“大数据”已如潮水般淹没一切,教育也不能幸免。也许教育是“大数据”最后开发的“处女地”,最有潜在价值的“金矿”。这也导致当下无数IT公司纷纷涉足教育,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

就教育而言,笔者以为,单一的数字还称不上是数据。教育数据应是在数字基础上综合考察学生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状态及智力水平等相关“元数据”的基础综合而形成的。

数据、大数据,很热、很烫。对以人文见长的不少教师群体,被数据包围,被图标困扰,内心焦躁不安,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当下能真正采集到大数据,并实际作用于教育,提高或改进教学的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或区域缺乏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各自为政,至多就是一个个数据孤岛。

没有数据收集,教育的信息化也就是说说而已,更不要奢谈教育的现代化。当今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但远远没有达到,把数据收集与归纳分析作为学校和单位主管判断问题与决策的依据,更没有去追溯基于问题或项目研究的数据是否过程中全面、全体和全程的数据。不少所谓的调研报告不过是按需抽样的数据分析,未必真正反映真实的问题。对这样的倾向,务必引起重视,否则,不全的数据,得出小众的结论,在大众群体中推广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甚至完全不可控的结局,这都是不完整数据惹的祸。

对学校教育,我们希望在校园内能实现全面、全体、全程的数据收集。未来的教育必定走向个性化与定制化,分层跑班成为常态。学校里不同教师有不同秉好,专业上有各自独特擅长的领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知识储备,完全不一样的思维特质,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一样的偏好;学校每天同时会开设不同的课程;学校教室与功能室在同一时间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譬如有的教室是教师在上课,有的教室空着,原来是学生到操场上体育课去了;有的实验室在做实验,有的实验室正满足学生的专题研究之用;实验室中,不同的器材也处于不同的状态,有的器材正在使用中,有的器材处于闲置状态,或者虽然使用,但有多套同样的设备可供下一组继续开展研究所用,包括像化学药剂使用后,我们更想知道药瓶留存量是否能满足下一组实验所需,或者药剂什么时候到期,要提醒及时更换等。每一件体育设施、每一套桌椅、每一次学生用餐的菜品餐盘选择等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数据记录。

有了海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就可以真切了解学生的需求,让教育从“漫灌”走向“滴灌”,就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画像,预测他的未来和发展。

教育是灵魂的唤醒,教育是青少年不断试错的过程,教育的美妙在于激发孩子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当“大数据”来临,籍由过去的数据分析,推送“成功史”的同时也会自动生成孩子的“错误集”,孩子们的隐私会一览无遗。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先生不禁呼吁:删除是一种美德。也就是说,面对未成人犯过的错误,要有一种删除机制,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应该带有点实验性质。对于求学过程资料,应明确能够储存和重复使用的期限。到时让资料完全删除。

教育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终点。大数据是技术,是支持,实证是过程,也是目的。教育,尤其是大数据作用于基础教育,我们要有谦卑的态度和敬畏的心理。我们要尊重教育,对教育的解构也应慎之又慎。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在把一个人刻画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人体无完肤,无处藏身。基础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未成年人,他们在不断试错中成长,为此,基础教育更应该具有宽厚的胸怀和容错的气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真正富有爱心、懂得教育的人,才能最终引领这场教育的深刻变革,走向理想的彼岸。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思考 下一篇:华夏“鸡”景多游历添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