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体会

时间:2022-10-04 11:50:30

中医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7―02

脑梗塞后遗症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医学范畴定为“中风后遗症”。.根据多年的经验,本人以“补阳还五汤”或“天麻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灵活辩证,依病情需要,配合康复及针灸理疗等,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疗效。

1 治疗方法

1.1 口服中草药

本病多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依据辩证分型可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肝阳上亢、气虚血瘀。参评多年来治疗脑梗塞患者的用药经验,依据八纲辩证主要分为虚实两类,气虚血虚为其虚,肝阳上亢、痰瘀阻络为其实,以“补阳还五汤”或“天麻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疗效较佳。偏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阳上亢者以天麻钩藤汤加减,但有时虚实夹杂,亦可标本兼顾。因为该类患者处于后遗症恢复期,日久气血亏虚,血行无力致络脉瘀滞,气虚血瘀证型为最常见,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补阳还五汤。其药物组成为:黄芪30-6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9g、地龙12g。加减治疗:兼见下肢疲软无力者加杜仲、川断等补肝肾强筋骨药;兼见言语不利苔腻脉滑者,加郁金、菖蒲、半夏祛痰利窍之品;兼见口眼歪斜者,加牵正散;兼见上肢疲软无力者,加桑枝、灵仙。

1.2 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肢体活动受限,向病人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病人和家属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偏瘫患者提倡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皮肤、骨骼的废用性萎缩。被动锻炼应缓慢而柔和,有节律,避免做冲击性动作,范围要逐步扩大,应尽量不引起病人明显的疼痛,遵循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原则,手法可采用搓、捏等。康复训练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要恢复一项巩固一项,增强患者生活自理的信心服用。

1.3 加强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有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自己是“无用人”、“家庭的累赘”等自卑心理;有些患者因在急性期一切生活都由护理人员帮助,会产生惰性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活动;也有些病人因住院时间长,治愈慢,恢复不显著而产生急躁、孤独、信心不足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疏导帮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饮食宜清淡为主,肢体偏废者,多翻身,尚能行走者,坚持适当运动。配合针灸、按摩以促进气血运行。

2 病案举例

2009年3月11日,某患者xxx,男,62岁,退休职工。以脑梗塞病史1年余入住我科,症见: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不能独立行走,口角歪斜,流涎,左侧手脚轻度浮肿,少言寡语,纳眠欠佳,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测血压:125/80mmHg,神志精神可,双肺(-),心率69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专科检查:左侧上肢肌力IV级,下肢肌力III级,肌张力正常,巴氏征(-)。处方:黄芪45g,当归尾20g,川芎12g,桃红各12g,丹参15g,地龙10g,全蝎10g,蜈蚣1条,杜仲10g,茯苓15g,郁金12g,甘草6g。服用6剂后自感行走有力,手背部浮肿减轻,上方加鸡血藤30g,黄芪改为60g,继服20剂,并要求患者配合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一月后口角无流涎,肢体活动有力,半年后可拄拐慢步行走。

3 体会

中风后遗症病人,多为久病体虚,络脉淤滞,痰瘀阻塞经络以致肢体痿废不用,症见肢乏无力,言语不利,面色萎黄,患侧手足冰冷等气虚瘀滞之象。《内经》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推动无力,血流缓慢,日久瘀滞经络,络脉不通;久病脾虚,气血化生无源,脾失运化,痰湿内生,痰瘀阻滞经络。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清代王清任“半身无气便半身不遂”,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益气健脾。当归性味甘辛温,之所以不取整支当归而独取当归尾,是因为当归身补血以为主,而当归尾则以活血化淤为主。赤芍性味苦凉,能活血祛淤,清热凉血。地龙即蚯蚓,性味咸寒,能清热止痉,通络除痹。川芎性味辛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桃仁性味甘平,能破血祛淤,润燥滑肠。红花性味辛温,能活血通经,祛淤止痛。诸药互相配合,功效相得益彰,其组方非常合理,可使气旺血行,淤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另外结合临床实践在处方中酌情加用:一,疏肝理气药物,如郁金、香附等,因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大都脾气暴躁或抑郁不舒;二,利湿化痰之品,如苡仁、半夏等,因为患者多肢体沉重,行走无力。脾虚痰生,加之无形之痰内聚,痰为湿邪,重着沉重。总之,中风后遗症患者“痰,虚,瘀”共存,以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应标本兼顾。

经实验研究,本方能够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抗和改善脑缺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配合中医康复以改善其微循环促进侧肢循环,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所以用本方加减,灵活运用,符合病情需要,效果显著,该方案尤适于缺血性中风、血压稳定期患者。

4 膳食调养

由于该类患者30%的人五年内易发生第二次中风,因此做好日后的预防工作很关键,总结如下:

1)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年龄越小,控制越严,最好每天监测血压变化,至少每周测一次血压。使血压波动较小,不可将血压降得过低。

2)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应按医嘱增减降压药物。

3)多食黑木耳、洋葱等食物可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粘度。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及。

5)戒烟酒,要低盐低脂饮食,保持正常体重。

6)坚持有氧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

参考文献:

[1] 补阳还无汤合通窍活血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

[2] 中医药治疗中风的系统评价综述-《上海中医杂志》-2009.7

上一篇:低频脉冲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剖宫产产妇催乳疗... 下一篇: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