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04 11:04:23

谈谈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学生只有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激活学习思维,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发现问题来让学生解决,却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做法会直接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设计“递进式”问题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递进式”问题模式,就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设计不同层次、前后有关联的问题,由不同的问题引出知识,再由知识的性质产生新的问题,然后总结和概括所有知识,因此,可以将这种问题模式看成一种由问题了解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的“递进式”过程。这种问题模式不仅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时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还要将整个的“数学问题”贯穿于所有课堂中,在课堂上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解决新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这种“递进式”问题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为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等腰三角形,并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图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腰相等和底角相等的性质。然后根据腰相等这一性质来探索采用圆规画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画法,学生会很快发现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端点的距离相等,进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中线及垂线重合,然后根据各角的关系再推出与角平分线重合,进而推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这样通过“递进式”的问题模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所有知识点。

二、为学生提供实际演练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采用手、脑、眼、口并用的方式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可以排除学生对学习的乏味枯燥感,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问题当做纽带,可以通过寻找和发现问题来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学生只有通过参与,才能真正地领会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让学生亲身地去体验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节时,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是本章节的重点,为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活动题,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后,会主动地去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测量旗杆的高度。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做比较,根据旗杆和自己的影子来计算旗杆的高度,也可以鼓励学生选用其他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对应边成比例的意义。

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想真正让学生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总结,并对学生做出适当的鼓励。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但仍有很多学生会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因为提出的是“无厘头”的问题就对学生置之不理,更不能责怪学生,而是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提出有意义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觉努力去解决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张洪梅.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

作者简介:韩传迎,男,1981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山东省莱芜市雪野镇鹿野中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上一篇:班主任应从“心”开始,用“心”去教 下一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