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22-10-04 09:56:37

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摘 要】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洋唱法”进入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和民族唱法的冲突碰撞、交汇融合,再到现在的寻求更好的切入点和目标。总而言之,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谈谈几点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由于它能够充分发挥腔体的共鸣作用,以此展现出人声的优美特性,在扩大音量的同时更是对声音进行了进一步地美化;它有着一套完整、系统以及科学的训练方式,歌唱者一旦发现在声音上存在疑难问题的话都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使得歌唱逐步达到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美声唱法是艺术文化的结晶,是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因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中国发展美声唱法,有利于美声唱法的世界化、民族化以及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对此展开一番探讨。

一、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可以说是人的全部声音精准的提炼,是17世纪以来意大利演唱家们所使用的声乐唱法的统称。到了18世纪,美声唱法随着歌剧和演唱家们的兴起以及繁荣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须的唱法。在这之后,美声唱法对全球产生了几个世纪的影响,以其唱腔优美、柔和、轻松、自然,注重句法连贯的特色征服了全世界。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美声唱法在20世纪初期传入中

国。清朝晚期,美声唱法和一些美声经典作品正式传入我国,最初,不管是通过留学归来者还是通过外籍传教者,都唱外国歌曲,而这些演唱的声乐作品在留过洋、懂得一定的外语、以及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一小部分人群中是颇受欢迎的,但是更多的时候遭受了冷遇,这是由于绝大多数观众听不懂外文,因此自然对这种演唱方式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很多留学海外的音乐家们回到祖国,比方说黄自、萧友梅、赵元任等等,他们将新的音乐思想文化以及声乐教育体系带入中国,美声唱法以及美声音乐在中国的情形才有所改观。(2)20世纪初期的艺术歌曲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载体。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之所以在中国发展得十分地缓慢,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于没有合适的适合中国人演唱的中国作品。大家开始认识到,中国人应该唱中国歌,但它当时的风格与欧洲古典歌曲、艺术歌曲进行比较的话相差得实在太远了,自然难以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于是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成了美声唱法发展的重要载体。(3)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一是充分考虑到母语习惯和两国文化差异等深层因素的影响,注重歌词语言的准确发声和曲调的结合;二是纵观当时的艺术歌曲绝大多数都是运用古诗词创作而成,具有优美的音乐旋律,但是跳跃并不大,音域也不是很宽广,因此,歌唱家们在声音技巧运用方面自然是得心应手;三是对于20世纪初创作的这一部分艺术歌曲,歌唱家们不仅要在演唱技术上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共鸣、气息、咬字吐字的运用,而且演唱别关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以上种种都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以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学习美声唱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三、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唱法,要求以作品风格来定唱法,即作品决定唱法,即可以总结为唱法主要是由如下三部分组成的,即文化、风格、语言。因此,在我国声乐界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大主要唱法,无论哪一种唱法,它们的发音基础都是相同的,都要保证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及正确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民族唱法呈现出如下特征,即题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歌手,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普及性极强,并进一步吸取美声唱法的技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情在于,美声唱法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基础还比较薄弱,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刺激更多观众的眼球,就必须借鉴民族唱法继承和吸取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的成功经验,在演唱体裁上要一步步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努力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和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结合起来,演唱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才能让美声唱法真正地中国化。

四、发展中国美声的对策

(1)要注意美民结合,加速美声的民族化。美民结合有两个关键之处:第一是如何结合美声的重要特征,充分运用民族唱法中的十三辙理论,解决个别汉字打开困难的问题。美民结合的第二个关键是对高位置判断的认同。美声唱法强调“贴着后咽壁吸着唱”,从气柱的反射方向获得高位置(先气息而后位置);而民族唱法则要求挂好面罩向下唱(先位置而后气息)。两者显然各有特色,唯一的办法是求同存异,只要有利于歌唱的发挥,采用哪种方法都行。(2)注重个性声音的发展。只有充分彰显歌唱者声音的个体特点,才会激发人们对美声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去欣赏美声,美声唱法才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魅力。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如果在对歌曲进行演唱时刚好能够达到这八个字的要求,演唱会就会呈现出无比奇妙、谐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从而给了人们巨大的艺术美的享受。但是,由于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不论从歌唱者的身体条件还是歌唱的语言、风格,都更适合西方特别是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在中国,流行唱法、民族唱法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除了跟社会文化、民族习惯、语言环境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之外,歌唱者的声音所具备的个性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声音个性化的培养,突出个人的声音特点,要求教学中在遵循声乐艺术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真声也就是中声区部分的作用。由于真声属于音色明亮而饱满的一种声音,真声主要是固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明亮结实,使用中、低声区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讲话的音质比较接近,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歌唱中突出真声的地位,有利于个性声音的发展。著名声乐大师帕瓦罗蒂、多明戈、卡拉斯等人之所以能用歌声征服世界,与他们各具特色的声音当然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在美声教学中加强中声区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个性声音的发展引起充分地重视,是美声唱法的基础性工作。(3)艺术歌曲的创作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我们一直在提倡人文关怀,而对于艺术歌曲来说,作为人类最宝贵的共同精神财富,就更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如何充分体现艺术歌曲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是创作的作品能够被广大群众认可;能否带给欣赏者不一样的美的感受;能否让作品深入到实践生活当中去,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否有利于美声唱法本身的繁荣与发展。(4)强化市场意识,加强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强化市场意识,把美声艺术推向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美声唱法展开了解,并且参与到美声实践当中去,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使得美声唱法在我国有所发展,就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市场,在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以及音像出版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把美声艺术推广到广大普通百姓当中去,让美声艺术更贴近广大老百姓。像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一样,成为老百姓生活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做,美声唱法才会在中国得到更好的传播以及发展。

虽然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但美好的事物永远是人们的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在中国的繁荣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①牛强.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黄河之声.2009(13)

②刘福瑞.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

③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J].音乐生活.2007(7)

④胡|.怎能将“美声唱法中国化”

[J].音乐生活.2008(5)

上一篇:新西兰顽强晋级三匹克战队挺进16强 下一篇:当材料作为一种设计语言时在设计中的表现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