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调查/思考/资讯

时间:2022-10-04 09:44:33

声音/调查/思考/资讯

声音

我就像爸爸妈妈的宠物,每天在房子、车子、教室三个笼子里养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被“放生”。

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表露自己的心声。

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疲于对付,如同玩笑的答辩,让人痛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戴建业建议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与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没有先进的数字设备则无法实现;但没有真心付出,这种亲密关系同样无法达成。

谷歌执行董事施密特称,数字设备的过度连接已伤害了年轻人的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毛钱;80年代考前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钱;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妈妈熬的鸡汤,药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住宾馆,高考花费5000元;10年代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

这是日前网传很火的“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

以家庭为生活重心、爱慕丈夫、照顾子女,尽力维持婚姻生活的美满和谐。

台湾“教育部”重修词典时对“新好女人”的定义。

“妹子,609爷们走了,力争三年高富帅!”“爷们,403妹子走了,力争三年嫁个高富帅!”

大学毕业前夕,中南民族大学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分别挂出的两幅大标语。

中国:小学累、初中苦、高中拼、大学混。欧美:小学玩、初中混、高中学、大学拼。

中国欧美教育对比。

中国妇女有6.5亿,是世界上最大的女性群体,有着最高比例白手起家的女性富豪,63%的中国GMAT考生是女孩,她们获得MBA学位的迅猛程度令男性脸红。然而,不管如何雄心勃勃或事业成功,她们仍受约束。这次不是双足,却也同样压抑:婚姻。

美国沙龙网发表题为《剩女们:事业成功的中国女性“剩”一代》的文章称。

调查

青少年乱花钱现象严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4.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青少年乱花钱现象严重。受访者中,80后占40.8%,70后占38.5%。67.7%的受访者为父母。

家住山东泰安的王俊红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月零花钱经常超过500元。王俊红和丈夫都是普通工人,一个月总共才赚3000元,孩子的零花钱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俊红说:“为了让孩子懂得节俭,我们费了不少口舌,但每次孩子一伸手,我们却总是不忍拒绝。”王俊红告诉记者,上次一个同学过生日,孩子竟然花200元买了个生日礼物。“他一点儿都不知道我们赚钱的辛苦。就一个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又不知道怎么教他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理财意识。”王俊红说。

调查中, 97.8%的人认为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理财意识。对于孩子理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23.6%的受访者觉得身边的家长足够重视。

“理财教育非常重要,财富行为关系到道德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认为,孩子理财观念缺失,父母是直接影响者。他指出,现在父母在培养孩子理财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极端:一种是害怕跟孩子谈钱,不让孩子参与消费,什么都包办;另一种是很放任,没有计划,孩子要多少给多少,缺乏对孩子的监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理财观念。

青少年理财意识缺失的原因何在?调查显示,83.1%的人认为是受社会上攀比风气的影响;73.3%的人认为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69.4%的人表示是由于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理财的意识;57.5%的人归因于社会压力大,父母无暇顾及孩子,随便给孩子钱;47.2%的人认为是由于孩子在应试教育下忙于学习,没有赚钱不易的切身体会。

家住天津的告诉记者,孩子经常以“买书”为由向家里要钱。后来跟孩子老师沟通才发现孩子把零花钱全“贡献”给了小卖部。于是,他狠狠地教训了孩子一顿。过了两个星期,发现,孩子竟然从家里偷钱。

对于孩子缺失理财观念可能带来的后果,“形成不良金钱观,使孩子误入歧途”(83.0%)、“使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的畸形文化蔓延”(77.2%)、“养成奢侈浪费之风,不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73.9%)排在前三位。调查中,95.2%的人认为理财能力是生存必备技能之一,应该从小培养。

“青少年不是财富的创造者,仅仅是消费者,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应该了解财富的创造过程。”洪明指出,理财教育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钱从哪里来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财富如何储存和保管,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消费的问题。

洪明建议,理财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比较合适,家长要告诉孩子如何合理花钱,如何使用银行、存款取款等基础的金融工具。而在此之前,日常消费中,家长就要灌输给孩子一些节约、不攀比的观念,主要是品德教育。

公众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理财观有什么建议?调查显示,“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积极进行引导”获选率最高(83.0%),其次是“父母不能娇惯孩子,多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77.5%)。其他还有:“应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66.8%),“学校应该开一门理财课”(50.8%)等。

(《中国青年报》)

思考

不爱提问的学生与逆来顺受的草民

邓公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日前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堂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

上述两项数值差异明显,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教育和学生的两种状况,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那么,中国学生的不提问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调查和分析称,有些学生不愿提问是怕自己提的问题“愚蠢”。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积极提问有可能带来风险,如冒犯教师和官方结论、得不到好成绩等。

学生不愿提问其实是不敢提问,主要是不敢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观点的问题。在不少学校,尤其是人文和社科专业,有些问题是,连教师都不敢触及,更何况学生。一些高校的教师就曾对学生讲,对于“板上钉钉”的问题,没必要再去讨论和提问,更没必要作为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

上一篇:让孩子走出“半途而废”的误区 下一篇:担心杀害妈妈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