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

时间:2022-10-04 08:28:44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

【摘 要】通过调查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状况,总结出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职业防护对策,从而有助于保证急诊科护士的人身安全,规避职业危害。急诊科患者的病情急、危、杂,工作环境忙、乱、脏,而急诊科护士的抢救工作必须做到稳、准、快,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给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埋下了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经常接触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容易产生锐器的刺伤、护患纠纷多等。分析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视程度,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对策,保护自身安全,降低职业风险。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9-01

1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的刺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状态下,由于抽取血标本、各种穿刺、注射等,随时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玻璃安剖割伤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普通细菌感染及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其中针刺伤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1]。

1.1.2 辐射 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患者进行X线等辐射类检查,从而加大了受到电离辐射的风险。据报道[2],长期接触小剂量X线辐射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血液系统的改变。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经常暴露在这些辐射条件下可引起皮肤红斑,眼角膜炎等。

1.1.3 运动功能的损伤 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紧急,变化快,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此外,急诊科护士长期低头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腰腿痛,颈椎病等职业病。

1.1.4 噪音污染 急诊科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噪音,主要有抢救仪器的操作声,救护车的警笛声等,急诊科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易引起头晕,头痛,烦躁,耳鸣,失眠,疲劳,精力分散等,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1.2 化学因素

1.2.1化学药物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被动地接触各种药物,部分药物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如护士为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催吐洗胃时,由于有机磷挥发性强,护士就会经呼吸道吸入大量毒物。

1.2.2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用的最多的是含氯消毒液,护士用它浸泡呼吸机管路、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墩布及表面擦拭消毒等。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挥发性和腐蚀性,高浓度含氯气体会刺激护士的呼吸道和眼睛不适,含氯液体会腐蚀皮肤。乙醇等消毒剂能诱发细胞突变,具有累积效应[3]。

1.3生物因素

急诊科是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护士需要徒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感染几率高于一般医护人群。据统计资料来看,存在血源性传播的急救患者占60-70%[4],这大大增加了急诊科护士被传染的风险。

1.4心理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在救护生命的最前沿,时刻处于紧急抢救状态,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风险大,并经常倒班,生物种紊乱,加上疼痛患者的声,酗酒患者的谩骂声及死亡患者家属的哀哭声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呈亚健康状态,严重者引发心理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低,部分护士出现焦虑,压抑,孤僻,甚至抑郁。有报道[5],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劳感,40%的人情绪不稳定,20%的人易怒。

1.5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急诊就医的情况紧急,身体痛苦,患者及家属就医心切,情绪紧张、激动,对医院环境及就医程序陌生,易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如车祸伤,斗殴伤,醉酒后情绪失常等,使得急诊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如急诊科护士遭到患者家属谩骂、殴打和醉酒患者的骚扰等,近几年更为严重。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保护,使得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很不利。

2 防护对策

从以上分析来看,迫切需要提高急诊科护士对自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的重视程度,以改善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如下。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有研究表明[6],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认定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必要时进行隔离,能大大降低被传染的风险。

2.2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积极预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均按感染废物处理,及时放入锐器盒内,容器3/4满时及时处理。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注射器和采血针使用后禁止盖帽,及时置于专用容器内。接触患者、污染物体时戴好口罩、防护手套。护送患者进行放射线检查时必须穿防护服,尽量远离放射源及减少暴露的时间。护理操作时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口罩、手套,防止被动吸收药物。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加盖保存。

2.3提高应对能力

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于焦虑、急躁的患者和家属,护士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安慰;遇有不理智的患者或家属,护士给予劝阻,必要时请求保安或110警方协助。

急诊科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业余时间和朋友多交流、沟通,适当参加运动如打球、游泳、旅游等,以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

2.4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和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发生锐器伤等职业暴露时按程序采取补救措施。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接种疫苗。同时,呼吁社会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制度,给予医护人员有效的法律保护。

急诊科护士长期受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的威胁,必须重视自身的职业防护,从多方面进行防范,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4.

[2] 张红娣,熊昊,赵焕虎等.黄石市143名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3):97.

[3] 黄润文,李玲.烧伤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4,(6):26-27.

[4] 郑丽英,徐红英.急诊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安徽医药,2006,10(9):715.

[5] 廖文丽.急诊护士潜在的健康问题及自我防护[J].职业技术健康,2004,20(4):139.

[6] 李菊英,谢玲玲.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4.

上一篇:医院内新生儿被盗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护理礼仪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