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系列问题的探究

时间:2022-10-04 07:41:33

对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系列问题的探究

摘 要: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系列问题,从实验探究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离子平衡;实验设计;理论依据;实验探究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是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三章的重要热荩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系列内容。这一部分对知识应用能力强,学生学习困难较大。

当今教学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总结规律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尝试对涉及的以上几个重难点,合理设计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通过改进整合后进行相应的实验,取得了较满意的实验效果。现将我们的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问题一】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

(设计方案)

方法一:配制0.1mol/LCH3COOH溶液,测该溶液的pH,测得pH>1,说明醋酸是弱酸。

方法二:配制0.1 mol/LHCl溶液和0.1 mol/LCH3COOH溶液,测其导电能力,发现0.1mol/LCH3COOH溶液的导电能力较强酸(盐酸)弱,说明醋酸是弱酸。

方法三:在稀CH3COOH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再给所得液体加热,观察到溶液红色加深,由此说明在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醋酸是弱酸。

方法四:在稀CH3COOH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变红色,再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可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或溶液由红色变紫色),由此说明,在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醋酸是弱酸。

方法五:将CH3COONa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测溶液的pH,测得pH>7,说明CH3COONa溶液中CH3COO-能够水解,所以醋酸是弱酸。

(理论依据)

方法一、方法二依据弱电解质溶液不能完全电离的本质来设计的,特别是方法二,利用科学探究中对照实验的思路来设计的,利用醋酸与等浓度的一元强酸(盐酸)的性质相对比,说明醋酸中H+的浓度比盐酸中H+的浓度小,说明醋酸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

方法三、方法四是利用改变一定的条件,探究得出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即CH3COOH?CH3COO-+H+,只有弱电解质才存在电离平衡,由此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

方法五是利用盐的水解平衡原理设计,醋酸根离子发生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2O?CH3COOH+OH-,可见醋酸根离子能够水解,且水解显碱性,由此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

【问题二】设计实验证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设计方案)

方法一:向Na2CO3溶液中滴加CH3COOH溶液,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方法二: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和NaHCO3溶液,分别测定它们的pH,发现NaHCO3溶液的pH较大,说明碳酸的酸性较弱,即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理论依据)

方法一是利用了“强酸能与弱酸盐发生反应生成弱酸和强酸盐”,即“强酸制弱酸”原理来设计的。由醋酸可以制取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说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方法二是利用了“弱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与对应的弱酸的酸性有关,弱酸的酸性越弱,其弱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即“越弱越水解”规律来设计的。NaHCO3溶液的pH较大,即同浓度的NaHCO3溶液的碱性较CH3COONa溶液的强,由此说明。

【问题三】设计实验证明碘化银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银的溶解度

(设计方案)

方法一:在浓度相同的NaCl和KI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观察到先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AgI的溶解度较小;

方法二:在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变成了黄色沉淀,说明AgI的溶解度较小。

(理论依据)

方法一是从沉淀生成的角度来设计比较的,已知溶液中各离子的离子积Qc达到Ksp时会有沉淀生成,因此,在浓度相同的Cl-和I-的溶液中,由于Ksp(AgI)

方法二是从沉淀转化的角度来设计的,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时,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由于Ksp(AgI)

【活动心得】

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有很多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复杂的理论常令他们望而却步。怎么才能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我觉得应该利用好“科学探究”这一研究方法,从平衡的基本原理出发,从理论层面进行多角度分析,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很多奇妙的问题,有待于发现、研究、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牛顿第二定律微分形式在电磁感应中的应用 下一篇:在玩中学习 在玩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