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审题“六问三步曲”

时间:2022-10-04 06:41:44

高中物理有效审题“六问三步曲”

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题目难解,很多题目学生感觉到难以下手,特别是对比较难的题目,文字比较多就感到害怕.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能够快捷顺利地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只要学生学会了有效地审题,就可以快速地提高的解题能力.我告诉学生: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在审题过程中,我常常指导学生进行六问:第一、题中要求什么; 第二、题中给出什么;第三、题中隐含什么; 第四、题中考查什么;第五、题中用到的规律是什么;第六;题中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还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审题的“三步曲”,第一步:通读一遍,判断解题方向;第二步:分段审议,挖掘隐含条件;第三步:作图示意,展现物理情境.

通读一遍,判断解题方向.

通读一遍,首先,通过阅读可以过滤掉一些背景介绍性文字,这些介绍性文字不需要进行反复阅读.其次是要筛选出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缩小解题范围,判断解题方向.例如:一遍阅读就可以知道:这是力学题还是电学题,是力学中力和运动问题还是能量问题,是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还是用动能定理解题,是“滑块木板类”还是“传送带类”.阅读过程头脑中要很快搜集有用解题信息,进行联想,从问题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发散思维,想想有哪些物理规律可用,可能有哪些解题途径.

分段审议,挖掘隐含条件.

第二遍阅读是分段审议,分段审议就是精读每一句话,读不懂的地方再反复阅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题中一些关键用语,如:“最多”、“至少”、“刚好”、“缓慢”、“瞬时”等,把这些文字里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充分理解其内涵和外延.隐含条件在题设中往往就是一句话,甚至是几个字,例如:木块在斜面上“刚好匀速下滑”,说明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恰好能通过最高点”意味着物体运动到该点时有一个最小速度,重力刚好提供向心力;“小物体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当然还有些隐含条件埋藏较深,我们平常没有见过,挖掘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时就要“审一审,议一议”,一旦我们练就了“火眼金睛”,马上就会“柳暗花明”,很快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作图示意,展现物理情境.

“作图示意”是指在我们在第二遍阅读时,就要同步画好物理过程的草图,或者在题目的已知图中标明已知条件,进行分析,这是审好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或者是明确特殊的的物理状态,便于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把物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画出的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物理状态图等等.清晰的过程图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每个物理状态的特点,理解每一个过程的规律,知道每个过程的运动形式和受力情况,帮助学生思考和联想.实物图或者物理图像都可以把物理过程和状态全部清晰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这时我们很快就进入解题状态,有的题目还要对照过程草图进行第三遍,甚至是第四遍、第五遍阅读.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2010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福建卷)物理学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一定必须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如图所示为两个彼此平行且共轴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圆环,两圆环上的电荷量均为q (q>0),而且电荷均匀分布.两圆环的圆心O1和O2相距为2a,连线的中点为O,轴线上的A点在O点右侧与O点相距为r (r

A.E=kqR11[R21+(a+r)2]-kqR21[R21+(a-r)2]

B.E=kqR11[R21+(a+r)2]3/2--kqR21[R21+(a-r)2]3/2-

C.E=kq(a+r)1[R21+(a+r)2]--kq(a-r)1[R21+(a-r)2]-

D.E=kq(a+r)1[R21+(a+r)2]3/2--kq(a-r)1[R21+(a-r)2]3/2-

这道题,我们通读一遍,可以判断出它考查的知识点是点电荷的场强公式E=kQ1r2的应用.由题目的第一段话,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样的解题方向:我们可以不通过定量的计算,只需通过定性的分析就可以判断结论.再通过对题目关键一段的第二遍“精读,”对照题目已给的图形,我们就知道是求两个带正电的圆环在A点电场强度的叠加.在这道题中,四个选项是我们要“审一审,议一议”的关键一段,把四个选项细致相对比,寻找不同点,就可以分析出结果.通过比较可知,A、C两项表达式的单位不是场强的单位,故可以排除;再取特殊值:当r=a时,右侧圆环在A点产生的场强为零,则A处场强只由左侧圆环上的电荷产生,即场强表达式只有一项,故B项错.综上所述,可知答案为D.第二种解题方法可以这样“秒杀”:用极限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特殊值带入:当R1=R2=0时,对照题图,就是等效为两个点电荷q放在O1和O2处,求它们在A点的电场强度的叠加,再把R1=R2=0带入A、B、C各选项,显然都是错误的,所以选D.

希望大家在今后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审题“六问三步曲”,希望我的观点对大家有所启发,同时也提醒大家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多总结审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上一篇:鼓励质疑 激发创新 下一篇:小析匀变速运动中“时间值”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