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认知在道德内化生成中的作用及培养

时间:2022-10-04 05:10:39

论道德认知在道德内化生成中的作用及培养

摘 要: 道德内化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是前提。当前,道德主体必须提高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对现实社会道德作出超前性、适应性的正确判断,形成合理化或者具有必然性的道德认知。

关键词: 道德主体 道德认知 道德内化 作用 培养

道德内化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即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是前提。道德认知能力的形成意味着道德主体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表象或观念或道德概念并加以巩固,最终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1]。

一、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生成的前提

道德主体心理机制的形成有赖于道德主体道德认知的确立,能否确定一个反映现实并预示未来的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心理机制能否形成的重要前提。[2]道德内化心理机制形成的前提或者说第一要义就是合理化或者具有必然性的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认知的形成是道德主体作为社会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道德主体作为社会的人,一出生就被置身于某种既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与他人和周围的社会发生着关系。道德作为社会调控的重要力量,运用社会舆论并借助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协调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管理的刚性机制。只有社会成员对道德普遍遵守,才能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一个道德规范被任意践踏的社会是不可能稳定与和谐的。同样道德主体必须掌握社会上的道德规范、规则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才能对现实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反之,如果道德主体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认知,不能将社会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心理机制,他就会无视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的存在也将只是工具性的存在。可以说,一个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积极了解、整合、内化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是一个道德内化心理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过程。

道德认知是道德主体道德内化心理机制形成的前提,是道德主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需要。道德内化心理机制的形成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其每发展到一个阶段都意味着道德主体在本性上获得了一种新规定,意味着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规则、规范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一切都必须以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的理性认知为前提。道德主体作为社会存在的人,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一种本质要求。所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指个人为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所采取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步骤、方式、方法和过程,其中心问题是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3]道德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指道德主体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完发展、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包括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与满足。而在实现道德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个过程中,时刻都离不开道德功能的发挥。合理的或者说必然性的道德认知的形成,是完善道德主体自身社会规定性的一种重要机制,是道德主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方式,可以有效调解道德主体个体性和社会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实质上讲,道德主体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基础上形成道德内化心理机制的过程。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道德内化心理机制的生成,都必须首先使道德主体对现实社会道德作出超前性、适应性的正确判断,形成合理化或者具有必然性的道德认知。

二、道德认知的形成需要提高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方位、宽领域的社会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道德的约束力普遍下降,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有些道德甚至严重偏离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时,积极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使之内化为道德主体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道德内化的前提是道德主体有良好的道德认知,而理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认知的形成需要提高道德主体的信息整合能力。

面对道德意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道德主体必须突破原有的道德思维定势,与时俱进,甄别出那些符合时展要求,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规范,并将之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人格和内在良心,然后由这种内在的道德良心控制道德主体的行为。[4]道德主体受原有社会经验的影响,对道德规范有很强的选择性,总是倾向于以自己喜好的道德规范作为范型来选择、处理外部道德信息,那些符合自己喜好的道德规范就会很容易成为内化的对象,进入道德内化的过程;而那些不符合道德主体喜好的道德规范、规则则会使道德主体对此“视而不见”,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道德主体应摈弃自己的原有道德思维定势,提高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此外,一些道德规范经过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可能已经深入人心,并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可能已经落后,成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一种精神阻止力;一些道德规范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可能不适合我国国情,道德理想明显高于我国现实,显得很空,很难让道德主体信服;这些情况的存在要求我们能甄别出那些符合时展要求,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规范,落后的或者明显超前的道德规范都不是理想的道德规范。因为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道德主体只能适应这个规律,运用这个规律,而不能人为地打断这种自然演进,否则现实与理想的道德体系之间就会产生鸿沟,道德内化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些不应该的混乱。

三、结语

可见,道德主体会对社会道德规范或他人给出的道德要求进行选择,然后加以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现实社会的道德情境常常蕴含着复杂多样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要求,只有提高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才能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促使理想的道德规范体系内化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谈谈道德内化问题,中学教育,1997,(6).

[2]丘吉.历史视野中的道德内化思想及其对现实德育的启示,集美大学学报,2003,(3).

[3]彭柏林,李兴.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性,伦理学研究,2004,(2).

[4]李永杰.从外在规范向内在律令的转化――道德内化的核心问题研究.社科纵横,2010,(7).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工科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