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时间:2022-10-04 04:31:22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中较为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范围广泛,且种植面积大、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玉米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分析,对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希望可以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使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健词:玉米;粮食作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工农业的主要原产,其用途很多,玉米病虫害的是影响玉米产量和摄影师的主要因互,为了促进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导致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1.1 气候原因

降雨量较多的地区玉米苗枯病比较流行,湿润的天气条件对喜湿病虫的发生极为有利,会导致大斑病、褐斑病、顶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大斑病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很容易发生。湿度能显著地影响害虫的成活率,如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常常在干旱的年份和季节发生猖獗。而且长期多雨,日照不足会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会严重泛滥。

1.2 栽培制度不合理和品种抗病能力差

随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病虫的数量逐渐积累,大多数地区种植水平低,防治不彻底使得田间存在大量的菌源;许多地方宣传密集种植,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大部地区玉米前期使用长效肥,致使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各地大力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部分地区种植品种较杂,大部分品种抗性较差,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1.3 玉米病虫害发生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加大了后期防治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地区不重视病虫害的前期预防,在发生病虫害后再进行防治。但是玉米成长的中后期,田间的植株比较高大,田间密度大,加之各地普遍未预留农事作业带,即便有防治器械也难以实施对病虫害的药剂防治,从而使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危害加重。

土壤是害虫特殊的生态环境,害虫与土壤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据估算大约有95%的害虫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等;有的在某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蛴螬等;有的在土中化蛹;有的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的囟取⑹度、酸碱度、土质及有机质含量等,都能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害虫。土壤温湿度对害虫的影响与大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

1.4 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增大病虫害的发生率

人类在喷洒农药时长期喷洒同一种化学农药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发生病虫害时人类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效率低会使虫害加重。害虫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这些天敌会使害虫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人类大量的杀害害虫的天敌会造成病虫害的泛滥。

2 玉米病虫害常见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2.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一些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致病菌的变异以及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造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发病率等于损失率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其次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最后在种植过程中要拨除病株,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2.2 主要的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样,对于玉米的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玉米螟和玉米蚜。

(1)玉米螟

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2)春玉米的防治。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1次。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常用的颗粒剂有0.5%或1.5%对硫磷颗粒剂,1.5%或3%辛硫磷颗粒剂,0.4%敌杀死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玉米使用上述颗粒剂1~2克,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夏玉米的防治用药和春玉米相同,但防治关键时期是抽穗吐丝期;在田间调查花丝基部及雌穗顶端时,有虫雌穗达10%或100穗上有幼虫50头时应施药防治。有虫雌穗超过30%时,应在第1次施药后6~8天再施药1次。施用的颗粒剂和春玉米相同,只是施药位置不同,将药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处,雌穗上面两节及下面一节的叶腋处及花丝顶上。

(2)玉米蚜

玉米蚜主要集中在雄穗、穗梗及上部嫩叶上,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雌穗缺粒和秃尖,而且蚜虫分泌露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玉米的茎基部涂40%氧化乐果乳油200~250倍液。

3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

症状叶片上出现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灰色霉层。小斑病的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初发病时,叶面上有渍状病斑。大、小斑病连续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往上扩展。防治方法(1)栽种抗病品种。(2)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叶片达20%时,进行喷药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4 玉米纹枯病

症状玉米感病后,近地面的叶鞘出现红色、紫红色椭圆病斑,严重的茎秆上也出现病斑,病斑发展愈合后形成不规则云雾状斑纹,田间湿度高时,叶鞘上形成暗红色菌核,玉米收获时带有菌丝菌核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还危害小麦。防治方法(1)玉米与甘薯、大豆轮作。(2)及时摘除病叶及叶鞘的同时进行喷药防治。喷施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可溶性粉剂400~600倍液。

参考文献:

[1]张秀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2):62-62

[2]李桂芝,周文伟,宋万友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3):152-153.

[3]张彦明,吴成久.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7):140-141.

上一篇:我品尝了分别的滋味 下一篇:浅谈路由器分类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