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东方气韵 海上留香

时间:2022-10-04 04:29:04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东方气韵 海上留香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成立于1978年11月18日,承担着《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编辑任务和全部校对、印制和发行任务。1995年10月11日,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从初期做一套76卷的大辞书转变为做普通图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介绍说。

经过了三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和开拓进取,东方出版中心逐渐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为重点,普及类文化、生活、文学、艺术图书为主线,教育与社科专业工具书为补充的出书格局,注重质量,力促精品,出版了一大批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出版物。在围绕文化建设从事出版工作、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东方出版中心是中国出版集团在上海设立的唯一机构。自古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这种数千年历史培植的人文精神正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得到张扬――长三角集中了全国众多的科技教育力量,汇集了超过全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滋养了一大批重要的学者作家,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

“东方出版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建设的发展战略。”祝君波先生介绍说。其实看一下中心近年出版的书目就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特点:比如“白玉兰文学丛书”,精选新时期以来15位上海专业作家的15部长篇代表作,其中包括王安忆《长恨歌》、陈村《从前》、孙甘露《呼吸》、王小鹰《丹青引》、程乃珊《金融家》等等。由东方出版中心首次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出版10余年来,以其高品位畅销海内外,已发行100余万册;同样,郭敬明的处女作《爱与痛的边缘》也是由中心首发的。还有“上海书系”、“中国在西方・西方在中国丛书”、“中国大使手札丛书”、“中国艺术书系”等等,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质,展现出一种兼容并蓄、大雅不言的风范。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承担对优秀文化的宣导,对社会的引领。中心的出版物以社科文化类为重点,其中,‘历史’是我们的强势项目。另外散文类、文学艺术类也是很不错的,比如陈丹燕、梁晓声的作品等等。以后也许有要拓展的种类,但是我们不会做得太宽泛。”祝君波先生对于目前中心的出版定位,有着独到的看法:“目前东方出版中心的定位是‘中型的社科文化类出版社’,编辑就是25个人,在国有单位来说规模不算很大。这是我们自己主动收缩规模的,因为兵不在多而在精,书不在多也在于精。目前,中心一年大概出170余种新书,在国内恐怕是算少的;中国做书比较粗放,所以一个出版社一年可以做三五百种。但在欧洲,到了这个级数量的话,别人会知道你这是很大的出版社了。去欧洲考察时德国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们做书做得很精细,普通一本书,都比国内的得奖书做得还考究。我认为,书就是应该这样去做的,不能太急,内在品质和外观都要好。”

“双轨发展”的独特经营结构

东方世纪大厦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的黄金地段,很多人都知道东方出版中心在这幢大厦里办公,但是也许不知道的是――这幢大楼本身就是东方出版中心的产业。除此之外,中心还拥有其他房地产项目以及一家宾馆。

“我们前辈创立公司的时候,借助于虹桥大开发,给中心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产――土地资源。东方出版中心和其他出版社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经营结构不同,双轨发展:一手抓出版,一手抓实业经营。也就是说,有‘出版+房地产’两个业务支撑点,现在大概50%依托于房地产开发,我们有自己的写字楼、自主经营的宾馆等等,这种结构在出版界还不多见。”祝君波先生介绍说,“双轨发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做文化、做图书的理想能够贯彻得更好。”

目前对于传统纸质图书出版机构来说,互联网、电子书等等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读者的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根据“201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调查”中显示的数据,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是实体书店渠道)的年度同比增长率为1.83%,比2009年4.21%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如何以有效措施应对新的趋势和改变,是每个出版社都在考虑的问题。而东方出版中心作为中国最早实行“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出版机构,这样的实践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双轨发展的方式,应该比单独一个经营点来得更稳妥,出版社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我认为是很适合出版社向市场化转化的形式。上世纪90年代,出版界普遍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优点,大家都觉得要做主业、做专业。现在看来,把出版社定位为‘只做专业’的话是很局限的想法。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方向,这条路是对的。”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一直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独特精神;而扎根于上海的东方出版中心作为中国最早实行“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出版机构,这样的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世博书系:对中心意义重大的一套书

祝君波先生2006年出任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在此之前,他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副局长。2001年中国申博时,有一套三本呈送给世博委员会的重要资料《中国申博报告》,他正是这套书出版组的组长。大概因为与世博会有这样的因缘,祝君波对于世博书系的出版有着特别的敏感和强烈的意愿。

“2006年我到中心任职后,感觉中心的出版要发展,需要一个外在的动力。当时我就考虑到2010年中国最大的盛事――世博会。”祝君波的眼光很长远,2007年,他代表东方出版中心找到世博局,希望能够成为世博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当时出版合作方面并没有‘战略合作伙伴’的先例,世博局要求我们提交一份世博书系出版策划的说明文件――在这份文件里,中心提出了“前世博”、“世博中”和“后世博”的概念,并做出了三个阶段的出版规划,世博局看了之后非常满意。”由此拉开了东方出版中心这套重要书系的制作帷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走进世博会――世博知识150问》、《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文集》共十册、《世博与艺术》、《世博与科技》、《世博与建筑》……包括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图书在内,东方出版中心前前后后一共完成了70多种世博读物。其中,《走进世博会――世博知识150问》出版以来,经过多次修订,累计销量超过了150万册;《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问》也是唯一一本被列入2009年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的世博图书。

“世博会是一个国际的盛会,世博书系品种繁多,出版和翻译的任务尤其繁重。当时全社一半以上的人力都投入这套世博书系中。”祝君波十分难忘那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2010年最忙的时候,祝君波和编辑团队整整45天没有回家。祝君波也常住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编辑团队住在东方出版中心大楼楼上的宾馆里,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在世博书系上。

“这批书要求很高,政治上的,外交上的,历史上的。尤为难得的是,中文本和多种语言的外文本是完全不同的版面设计,多次修改,反复校对,工作量是极为庞大的。这对我们的员工是个很好的锻炼,很多员工以前没有经历过这么复杂的、高强度的出版工作,不过我们还是按期完成任务,交了一张漂亮的答卷。百年一遇的世博盛会,我们应该全心投入去把它做好。这套世博书系的出版,成为中心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看点,中心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了。”

世博会结束后,东方出版中心得到一个极具分量的奖励:世博贡献奖――宣传教育贡献奖。

新时期 新探索

目前传统书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立足传统,放眼未来,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东方出版中心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调整,结合实践,祝君波谈及了发展的三个趋势:“首先是产品方面,中心会坚持高端学术书和大众读物相结合,而且应该提升大众化读物的质量。其次,出版要注意成本把控,否则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会弱化。这一点说起来确实有点无奈,毕竟现在大众的读书习惯还在培养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为读书多花钱。最后,我认为发行渠道多元化是很重要的,要注意多种发行渠道的结合,传统书店要坚守,互联网书店要发展,图书馆的馆配图书要去开拓。另外我们这几年做了直销,直接把书销售到企业或个人手里,觉得效果不错。”

除此之外,东方出版中心一贯重视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交流,已经与世界数十家知名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哈佛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国FIammaricn出版公司、日本讲谈社、小学馆、以及部分港、澳、台地区的出版机构,同时将《湮没的辉煌》、《沧桑无语》等数十种图书输出港台地区。

祝君波今年做出版已经是第39个年头,他和东方出版中心的所有员工一直将全部心力投入在出版事业,“这是坚守,是文化人的责任。” 祝君波目光坚定。相信东方出版中心会以积极而自信的姿态迎接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做文化的全球转播者。

上一篇:十年磨剑为谁舞 下一篇:影响民营出版未来发展的要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