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激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时间:2022-10-04 04:02:59

高校教师激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摘 要】高校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得以提高,必须依赖于高校教师积极性及创造性的发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调动教师工作的潜能,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高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激励机制 高校 教师

一、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激励的必要性

需要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求获得补偿的主观感受。只有去了解不同个体的需要,针对性地实施激励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确保形成一个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在高校对教师进行激励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一步认可,可使其他教师在对比中找出差距,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因此,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造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群体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激励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确立了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观念,学校领导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开发和激励学校的人力资源。在制度层面初步建立了高校教师开发与管理的激励机制,进行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激励管理的制度不规范,缺乏对人才吸引、培养、稳定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激励层次和结构较为单一,现有的激励手段主要以报酬激励为主,忽略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现行高校教师的考核尤为注重科研成果,使得教师为积累一定的成果从而科研上急功近利,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下降;物质激励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薪酬,而高等学校投资主体单一,有限的资金既要满足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硬件建设的需要,又要不断满足教师物质利益和科研经费的不断提高,财力匮乏;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给高层次人才提供高薪、高福利,但却很少考虑到工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教师缺乏有效的情感激励。

三、从教师独特的职业需求出发,充分了解高校教师的需要

要想建立全面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必须对高校教师的需求进行分析,而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鲜明的特征,其需要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首先,这里所说的高校教师的一般需要是指,高校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存在,和其他各行业人员一样,需要有物质上的保障和吃、穿,住、行等需要,以及成就感,社会交往,权利等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需要。

但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物质和精神需要程度不尽相同,表现方式各异。高校教师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普遍较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渴望自身的付出得到社会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认可与尊重,期望享有较高的社会荣誉和地位,在教育教学事业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我价值等特性。

四、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议

针对以上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教师的一般性、特殊性和差异性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这是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的重要环节。在考评过程中要制订科学的考评标准,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考评过程要公开、公正、透明,使教师最大限度地了解考评的标准、程序、过程。考评手段要多样化,要以全方位的、动态的观点来设计考评制度。

第二,从教师的需求结构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只有充分认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主导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激励诱因,才能持续、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激励。对于学科带头人,要注重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多出学术成果。对于骨干教师,既要注重在物质待遇上多关心他们,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为发展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对于青年教师,则要注重培养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大对人才开发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人才培训发展机会。

第三,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这是鼓励教师忠于职守,更好发挥工作潜能的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提高教师薪酬整体水平从而更多更快地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学校总体竞争力。建立和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分配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得到更高的报酬,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改善薪酬结构,增加绩效工资的比重,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后,建立和完善非货币化薪酬管理策略,教师进修、奖励休假、专业技能培训等也是吸引人才和激励教师的重要机制。

第四,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工作环境,为高校教师激励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是构成高校教师激励的重要外部条件。在自然环境方面,为教师营造一个净化、美化的自然环境,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在社会环境方面,为教师营造一个宁静、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减少干扰、安心工作;在生理心理环境方面,为教师营造一个健康、健全的生理心理环境,促使他们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稳定情绪、发展人格,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 高校教师分类激励机制研究.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06.

[2]俞文钊. 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

上一篇: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与建立 下一篇:关于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