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时间:2022-10-04 03:20:58

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摘要: 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肩负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的任务。不断深化对翻译与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我们的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角度初探文化共性,文化个性及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在翻译中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共性 文化重合 个性 策略 不可译

一、文化翻译的意义

提起翻译,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部分反映,所以,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只是纯粹的语言文本代替,更是文化信息的相互移植。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翻译对于消除语言障碍,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类文化的共性及翻译的可行性

我们以英汉互译为研究对象。汉语和英语在历史起源、各种语法规则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也很不一样,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一些中英文化上明显的相似点。比方说,在描述或者解释某一文化现象时,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结构和修辞上会出现一些非常相似的地方,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文化重叠”现象。一些古老的谚语、俗语最能够反映民族特色,我们可以举以下例子来说明:

SL:to know sth/sb as a person knows his ten fingers/the palm of one’s hand

TL:了如指掌

SL:applause like thunders,numerous as the sands,as light as a feather

TL:掌声如雷,多如沙子,轻如鸿毛

SL: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城倾国之色。①

TL:Her beauty was such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②

中英两国人有这样一个共同意识:大海永远不会干枯,石头永远不会腐烂,用大海和石头来比喻爱情的天长地久再恰当不过:

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③

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

海枯石烂两鸳,只合双飞便双死。④

文化重叠现象的存在大大地便利了跨文化交际。

三、人类文化的特性与相应的翻译策略

从宏观上来看,人类文化有着自己的共性,但从微观上看,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实际上绝对的文化对等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差异给我们的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多障碍,以下是翻译家们在面临文化传递障碍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3.1融合模式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和方便了跨文化交际。目标语文化积极地吸收并利用源语文化的特征,造成源语言中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融合模式进入到目标语言文化。

英译中:

X光,B超、可乐,香槟、黑市,冷战、圣诞节

中译英:

丢脸-lose face,洗脑-brainwashing

由于一些源语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频繁出现,目标语最终理解并接受他们为本国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英语单词通过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中国人对这些单词不仅没有感到非本土的味道,甚至有些在字面意思及内涵上被扩展或深化。

英译中:

“打的、面的、的哥”来自Taxi(的士),“大、小、中巴”来自(巴士)。

3.2异化和同化(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异化要求目标语文本必须充分考虑源语民族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而同化则主张更多地关注目标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扫清理解障碍。面临一些文化交流障碍时,如何使目标语文本忠实和流畅成了翻译工作的重难点。

“同化”和“异化”之争可谓旷日持久,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基本上共同坚持的,那就是:不能生硬地采取一种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文化问题,哪一个更适合主要取决于译者的交际目的。针对下面的例子,可能没有人会认为有唯一的翻译标准。

SL: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T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Trans.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Trans.by David Hawkes)

SL: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TL: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 the hang that feeds you.

歇后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这个例子里,前部分采用的暗喻,后部分用以解释,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好地结合了“literal translation”和“liberal translation”。前部分生动逼真,后部分简明到位,协调得非常好,很好地保留了源语的民族特色。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却很难做到如此完美。

SL:不能终奉箕帚⑤

TL:and I am not able to be your wife until end of your days

这句古汉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箕帚”喻指“老婆”,要获取“箕帚”的真正内涵,对汉语言文化历史了解甚少的英语读者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若译为“I am not able to be the dustpan and broom until the end of your days”,将使目标语读者非常困惑。

可能很多译者都听说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巧译为中国的“Romeo and Juliet”的故事,同化手法的使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勘称典范。但是,过分地使用同化法也将造成很多问题。譬如:

SL: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TL:不要班门弄斧。

SL: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TL: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SL:阿弥陀佛!

TL:God bless you!

这些译法曾为很多人称道,认为是同化法的典范,似乎在意义上也非常“等同”,但是如果我们过多给源语附上目标语文化特色将会违反“忠实”的翻译原则。“鲁班”、“诸葛亮”是中国独有的历史人物,盲目地把这样强烈的民族气息附着在英语中是不适合的,另外把“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you”更是荒谬,会给读者造成误解。

同化的缺点是很容易造成源语文化信息的强加或丢失,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情况,但是有时却会给目标语读者在理解源语文化时造成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异化”和“同化”问题,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探索出了更多有效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巧。

四、文化间的不可通约性及不可译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需要考虑某一词汇很多方面的意义。EugeneA.Nida将词意分类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及内涵意义。著名学者刘宓庆则认为任何翻译单位都应该有概念意义、文本意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有时候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样的翻译手段,都不可能将源语词汇的所有意义传递到目标语中。这种现象被称为“不可译”。

如果我们将中文“鄙人,诎文,初探”这些词译成“I,my essay and my brief commentary”,大家会发现这些词汇里所蕴涵的“谦虚谨慎”的文化意义丢失了。另外一个例子:

SL:你夫人真漂亮!

哪里,哪里!

TL:Your wife looks very beautiful!

汉语与英语中都有许多用以加强文学效果的修辞手法,其中有一些是它们自身语言体系所独有的,自然是不可译的:

E:In a classroom,the students are very noisy.

Professor:order!

Students:Beer!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上述例子用到了修辞手法――双关,要通过翻译完全传递作者交际意图几乎不可能,尽管有些译者花了很大努力,绝大部分仍属不可译。文化翻译有着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五、结语

本论文通过引述翻译活动的现代意义、可实践性,总结一些翻译在处理文化因素时的对应措施,以及不可译现象,概括性地论证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不断地强化翻译理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将有助于开阔我们视野,加深我们对翻译活动规律的理解,比单纯地训练翻译技巧会更有价值。

注释: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五十二回.②C.H.Brewit-Taylor.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③R.Burns.A Red Red Rose.

④元好问.西楼曲.

⑤严复.浮生六记,1990),70.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2001.

[2]李国楠.英汉修辞格对比.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彭卓吾.翻译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翻译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四结合”模式 下一篇:现代城市公示语及其翻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