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国际化:历史、教训与启示

时间:2022-10-04 01:40:19

日元国际化:历史、教训与启示

摘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和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使日本面临日元汇率升值和开放金融市场的巨大外部压力,日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国际化进程。日元国际化是一个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功能性战略被区域性战略所取代的过程。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也面临着汇率升值和货币国际化的问题,回顾日元国际化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益的启示,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8―0056―05

一、前言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主要是指该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手段、国际投资支付手段以及国际储备手段的普遍使用。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力量的重要体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除了可以给该国带来数量可观的铸币税之外,最主要还是货币国际化可以起到稳定汇率、规避风险、便于筹资的作用。所以,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或大的经济体都积极推进本国或本地区货币的国际化。作为战后迅速成长起来的经济大国,,日本在推进日元的国际化方面是一个充满曲折与坎坷的过程。在很多人眼里。日元的国际化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通过日元的国际化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东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或者也可以说是当前远东的重要金融中心。因此,日元的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成功的。当前。中国也面临汇率升值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双重压力。与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的日本颇为相似。通过重新考察和审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启示。这对于我们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日元国际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按照日本大藏省的定义,日元国际化是指“提高国际金融交易和海外交易中日元使用比例以及外国投资者资产存量中以日元计价资产的比例,具体说就是日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以及在经常交易、资本交易和外汇储备中地位的提升”。按照日元国际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日元国际化分成三个阶段。下面我们分别予以考察。

第一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上个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日元的国际化也就成了日本政府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早在1960年7月。日本就创设了非居民日元存款自由结算制度,导入了所谓的日元外汇制度。1964年日本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成员国”,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1970年11月,日本允许发行以日元计值的外债,并形成了日益庞大的欧洲日元市场,这是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国际化的一种策略。1972年5月日本政府废除“外汇集中制度”,允许居民和民间持有外汇。同年9月非居民在日本国内发行以外币计值的债券也得到许可,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促进东京市场上以美元为中心的外币交易的活跃。1973年2月日本开始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4月开始准许居民进行国内外汇存款。进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步入巅峰时期以及政府放松对产业规制的世界性潮流。日本政府开始着重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放松政府金融规制,为日元国际化创造条件。1980年12月《新外汇法》实施,将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由“原则上禁止”改为“原则上自由”,这是日本政府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从1970年至1980年的10年间,在日本对外贸易的出口和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1976年至1980年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

这一时期的日元国际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该时期日元国际化并不是日本政府的主动选择,而是随着日本经济实力与对外贸易日益膨胀,日元不得不面临国际化的问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日本银行和大藏省中,持“日元的国际化将搅乱国内金融政策”的论点还是占据主流地位。因而对日元国际化持明显的消极态度。这一时期,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机能与作为储备货币的机能被严格区别开来。作为结算货币的“日元国际化”开始被研讨或提倡,但对作为储备货币的“日元国际化”则被回避。这不仅与当时日本经济地位不稳定有关,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对日本国内金融政策和外汇市场造成可能冲击的担心。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其中,对日贸易赤字又构成了其贸易赤字的主要部分。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为了减少美日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平衡美日贸易,美国政府就日元汇率问题不断对日本加压。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五国的财政部长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在此后的10年中,日元升值了近3倍。传统上通常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日本也试图通过日元的升值进一步推动日元的国际化,从某种程度上也乐于日元升值。广场协议的签订是日元国际化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1986年12月日本正式建立了东京离岸市场,对非居民提供在日本进行日元投资或筹资的资金手段,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建设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步。1988年1月和12月日本先后向国外开放了日元CP(商业票据)市场和外汇CP市场,1989年4月。放松对东京离岸市场的管制(放松入超管制、废除出超管制等)。同年5月向国内居民开放了中长期欧洲日元贷款-,6月解除了对欧洲日元债券和居民的海外存款限制,实现了欧洲日元业务的全面自由化。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日元国际化取得了重要进展。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元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一倍以上。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仅次于美元的45.0%,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失去的十年”,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也受到了重大影响。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日元在日本出口贸易中的结算比率由1992年的最高值40.1%下降到1997年的35.8%。1997年,日元在IMF成员国官方外汇储备中仅占6.0%。而美元与马克的占

比分别为58.9%和13.6%。从1990年起,日本中长期日元对外贷款年末余额即开始减少,到1995年减至114,310亿日元,相当于1989年的73.0%,净额减少了42,260亿日元,这意味着日元对外输出的大幅下降。

第三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包括日本在内诸多国家的经济及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流动性困难在日本国内曾被视为增强日元在亚洲影响力的一个难得的机会。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诞生。对日本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刺激和冲击,进而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同时,欧元的成功推出也促使日本重新反思日元的国际化道路。日本政府开始试图通过“日元亚洲化”来实现日元国际化的战略目标。1997年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日本大藏省大臣提出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AMF)的倡议,这个倡议中设想由中国、日本、韩国及东盟各国成立一个组织。共集资1000亿美元来为遭受货币危机的国家提供援助。与会各国对此进行了讨论,但很快被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否定。大藏省于1999年9月设立了专门研讨日元国际化政策的“日元国际化推进研究会”,研究日元国际化的具体事宜。欧元诞生促使日本的日元国际化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日元国际化的功能性战略被区域性战略所取代,标志着“日元亚洲化”战略的形成。1999年11月28日,东盟(ASEAN)与中、日、韩三国首脑非正式高峰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在东亚地区缔造共同市场及单一货币(“亚元”)是有可能的。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就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在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合作(10+3)的机制下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以及在该机制下建立区域资本流动监控体系和增强集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磋商并达成共识。8月。东盟加上中日韩三国的中央银行又将原来的货币互换额从2亿多美元提高到10亿多美元。由此,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进程有了突破性进展。同时。日本又使用分化策略,一方面联合欧洲瓦解美元一极货币主宰地位。另一方面,在关于IMF表决权的关键性改革中。又与美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欧洲。2001年1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第三届亚欧财长会议上。欧洲国家和日本达成协议:欧洲国家要求占据世界最大储备的亚洲国家增加欧元储备,以建立世界对欧元的信心。日本则要求欧洲国家支持日本早先提出的以推进日元国际化为目标的“亚洲基金”的计划。2000年4月15日,日本在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提出新的改革方案。要求提高日本及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在IMF的出资比率,即降低欧洲的比率并重新分配。理由是欧元诞生后国际结算交易减少。在美国及拉美国家的支持下,7月8日在日本举行的7国财长会议接受了日本的要求。日元表决权的扩大,意味着日元影响力的增强。

三、日元国际化的教训及启示

从总体上看,日元国际化的实际结果与日本政府最初的设想是有较大差距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推进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整套金融架构对于提高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日元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总的来说,日元国际化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日元国际化缺乏明确和一贯的指导思想。

对于日元国际化问题,日本政府的态度并非始终如一,更未曾有过明确的长期战略目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担心日元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会对日本国内货币政策造成损害,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事实上是持抵制态度的。80年代中期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急剧升值,这时日本政府才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和思考日元国际化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积极主动地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欧元的概念的提出及日见浮出水面,日本政府才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于1996年10月提出了“金融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计划以2001年为最终期限,对日本的金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全面实现国内外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改革证券市场、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等。与欧盟长期有计划推出单一货币不同,日元的国际化没有清晰和连贯一致的计划,这就无法保证日元国际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第二、国内金融市场建设滞后对日元国际化的制约。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与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相辅相成的过程,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开放度如果不能适应国际货币的要求,那么,推进本币国际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日本的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不但与美国相差甚远,就是与西欧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票据、债券、外汇等市场在日本的发展一直比较落后,使得日元的运用和筹措十分不便。并且日本金融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也较低。存在对金融业的过度保护,一个典型的事实是许多日本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由日本银行委任,有着浓郁的“官商”特征,行业内竞争严重不足,这阻碍了日本金融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此外,为了避免日元国际化对国内传统金融制度的冲击和影响,日本采取了内外分断的金融改革战略。这不但导致了日本在市场开放和市场运行的国际标准化方面严重落后,而且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日元只不过是作为美元交易的中介,起到了辅助和支撑美元地位的作用。所以,在其它相应条件尚不具备,尤其是在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开放度十分欠缺的情况下,日本企图通过直接的货币国际化来挑战“美元霸权”,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总的来看,日元的国际化道路实际上是一种单一的、功能性的货币国际化道路,这种道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三、日元国际化忽视了日元的区域化。

日本政府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以来,便直接追求日元成为国际货币,谋求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日元作为贸易和资本交易计价货币的地位,以及作为外国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的功能。但是,日元国际化及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都表明,在现有的“美元霸权”体制下,一国货币想直接成为国际货币是极其困难的。相对而言。首先实现货币的区域化及区域内货币汇率的联动和稳定,进而再追求货币的国际化才是一条较为可行的选择。1999年1月,欧元的正式诞生也促使日本改变了日元的国际化战略,日元国际化的功能性战略被区域性战略所取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本来可以凭借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亚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力量向陷入危机中的各国提供流动性支持,进而增加日元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是,日本却“放任”日元贬值,使陷入危机中的亚洲各国雪上加霜,日本的这一做法也体现了当时日本并没有重视扩大日元在亚洲的影响,是一种极其短视的做法。

第四、日元汇率剧烈波动阻碍日元国际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严重破坏了日本国内金融秩序,成为日本经济衰退、日元国际化进程停滞的主要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美元兑换360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剧烈升值,1995年4月曾出现l美元兑换79.75日元的历史高位。此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便开始大幅波动。1998年8月15日,日元已跌至1美元仅兑146.75日元。一种货币被人们接受,成为国际或者区域的硬通货。汇率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的先决条件。日元尚不能自立。日本的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也难以自立,不能实现可控制的日元汇率波动,其它国家对日元的信心也就无从谈起了。由于日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各国即使与日本进行双边贸易时也不愿选择日元作为结算手段,更不愿意以日元作为各自的官方储备货币,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日元的信心,也使日元国际化不可能顺利进行。

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与政策选择

在货币虚拟化的今天,一国货币的发行实质是以该国的国家信用作担保的,而国家信用最终又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3%,当前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5%左右。而在今天的国际贸易结算中美元仍占到2,3以上,美元占各国官方外汇储备的份额也在65%左右,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大多仍以美元为主。美国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流动性短缺。美联储甚至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债券,货币化财政赤字。因此,从长期来说,美元贬值是不可逆转的。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元会继续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地位,但从长远来看,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继续以美元为绝对主导。而只能是美元作为其中一极的多极化货币体系。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成为多极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除了受到该国经济实力的影响外,也要受到该国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人们支付习惯的影响,从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及其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贸易大国。截至2009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为19537.41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因此,人民币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从欧元的成功推出。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实现货币的区域化,即通过区域性的货币国际化战略来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功能性目标,应当是合理的选择。日本当前持有的外汇储备额及美元资产仅次于中国,也面临美元贬值和资产缩水的威胁。因此,人民币和日元的合作是有共同利益基础的。况且,自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也调整了日元国际化战略。将日元的区域化作为其首要目标。只要中国和日本加强合作,实现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甚至货币一体化是有可能的。当前,东亚地区的区内贸易额已占到其对外贸易额的30%。通过货币的一体化可以有效地减少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是符合各国利益的。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应重点寻求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以人民币的区域化作为实现国际化的第一步。

(二)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快速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1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弊端之一就是对消费的体制性抑制和对投资与出口的过度依赖。与美国相比,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体,而美国是一个消费拉动型的内需型经济体。中国早期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造成了工业部门的低成本优势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长期以来,过度投资所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和国内金融市场的落后。就造成了中国对外资和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中国是大型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依赖外部需求,并且这种发展模式当前已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从货币国际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一个基本性条件就是币值和汇率的稳定。而一个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是很难维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日元国际化所受到的挫折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劳动力过剩的现实以及城市化的战略目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们也为短期的利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人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今后我们必须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使经济增长由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到消费上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条件。

(三)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建设

“美元霸权”之所以在美国经济地位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仍继续得以维持,与美国国内完善的金融体系与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分不开的。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持续性的经常性项目贸易逆差,2008年美国全年逆差达到6800多亿美元,占其当年GDP的4.8%。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从1995年的5.7%下降到2005年的0%,家庭债务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2007年底达到创纪录的133%,而这一数字在10年前为90%。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发行美元向其他国家购买了大量资源和消费品,而中国、日本和中东国家等主要对美贸易顺差国又将手中的美元去购买美元债券以及其它各种金融产品。美元最终又回流到了美国。也正是这一机制支撑了美国多年债务经济的循环。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元资产的长期衰落是一个不争的趋势,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和日本政府仍在继续增持美国国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债券市场仍然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其它国家和地区无法提供类似的资产。这也提示我们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于支撑国际化的货币是多么地重要。在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向世界提供安全、高效、便利的金融产品,消化回流的人民币。同时改革现有的相关法律体系、税收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这其中包括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外汇和债券市场的建设、发展长期和短期票据市场、利率和汇率形成的市场化、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等。

上一篇:我国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的状况与完善措施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IT管理体制的完善:汇丰集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