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理性魅力

时间:2022-10-04 12:50:17

深度报道,即用理性深化新闻报道,是对新闻揭示出其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其基本特征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意义。时下,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信息量的容量多寡之争,快、新、活的时效质量之争,更表现为新闻报道是否有鲜明理性思维倾向和深刻程度之争。在这场竞争中,深度报道是报纸宣传绝对的优势,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地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

歌德有句名言:“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东西。”深度报道所特有的魅力是它能够用丰富多彩的角度反映变革的时代,从而开阔人们的眼界。比如:反映经济现象,不是就经济论经济,而是不断运用理性思维规律,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同一种现象反映不同的本质,从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抽象推断出其共同本质,促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断地深入新的方向、新的领域。《河北日报》1997年5月5日第八版发表了一组可读性很强的深度报道,题目是:《有名无量的困惑》。这组报道引人注目的是立体化采法和新颖独特的编排形式,它把属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两个企业“综合”到了一起。“露露”苦于“有名无量”,推行资产重组却步履艰难;“三鹿”则通过低成本扩张,坐上了全国同行业的头把交椅。看上去是两个不相干的新闻事实排列到一起,但却让人感觉又非常紧密,似乎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这种排列、这种对比,加之对新闻事实整个发展过程科学、辩证地分析,使得读者对这两个问题引起深入的思考,这便成了让人关注、且耐人寻味的新闻。众所周知,河北省的名牌饮料是露露牌杏仁露。露露的规模有限,虽然广告投入不少,但却“有名无量”。借此,其他“杂牌”杏仁露厂家便乘虚而入,抢占市场,严重影响了名优产品的声誉和企业效益。记者对这个新闻事实,立足于宏观角度综合思考,感悟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把“露露”被人仿冒事件与市场竞争、重复建设及结构优化等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透过“露露”现象挖掘全省工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带来的不良后果。记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的调查采访,深入探讨了“露露”为什么难以扩张、重组,挖掘出地方保护主义是如何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深层次的全省乃至全国都带有普遍意义的症结。

用动态的眼光,从相互关联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一定的结构系统之中。同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联,不同事物也是如此。从这种关联中去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深度报道往往用纵深连贯的手法,把一个新闻事件置身于社会系统中,充分运用事物之间的关联度,用动态的眼光,从相互联结的整体中把握单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剖析新闻的前因后果。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外统一、开放的市场图景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怎样与国际接轨?接轨当中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在进一步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怎样创造条件来促进发展?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严阵以待的问题。在WTO最为艰苦的谈判中,“流通”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也正是我国市场开放的“软肋”所在。河北日报社记者抓住了这个新闻亮点,及时推出《药店连锁为何受阻》(见《河北日报》2001年12月22日至28日第二版)的一组深度报道,把神威大药房连锁受阻的新闻事实置身于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探讨了阻碍药品连锁发展的症结,分析了国内市场造成人为分割的原因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是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使然,进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缘由是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作祟。这组报道,首先确定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国内市场环境这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用动态的眼光,推出神威连锁受阻的新闻事实;其次,围绕这个事实,从系统中钩联出一系列受阻因素,层层推进,事事审视;再次把深度报道的内核定位于“在中国有限的保护期内,如果各地政府仍然一味限制国内企业和资本进入当地市场,无异于作茧自缚,只有放弃眼前利益,变压力为动力,抓紧时间,尽快让不同类型的国内企业登上舞台、占领舞台,才能有足够强健的身躯,迎接来自国际市场更猛烈的竞争风雨洗礼”这个高度。

对发生的新闻事实,站在大背景下,用理性层层分析,认识其本质内涵。

对新闻事实不能就事论事,应该站到一定高度上去鸟瞰,在大背景下去审视,用理性作宏观分析,才能开拓出新的思路,发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总结出新的经验,认识到新的内涵。

例如:报道邯钢经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权”是河北广播、电视媒体与多家报纸共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角度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评述的。但是管理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 ,而且还有财物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多种管理形式。作为深度报道,就应该挖掘企业在管理上独具匠心的那些具有典型意义且带有革命性的、启迪性的做法及其本质内涵。《河北日报》于1997年2月12日一版发表的述评文章《换个角度话模拟》,就是记者用变通思维,丰富了邯钢经验的内涵,深化了邯钢经验的报道。邯钢经验是否仅仅属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范畴,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记者沿着这条新的思路几次深入邯钢总厂、邯钢分厂,考察模拟市场机制推行的全过程,调查的结果让记者有了新的认识:邯钢模拟市场机制的推行,为企业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效益,也是邯钢人始料不及的。同时,邯钢人也产生着丰硕的精神成果,转变了思想观念,极大地焕发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相比较,其意义更加深远。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用机制来规范员工行为,在保证企业高效运转且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素质和企业人才的使用选拔,并且这种影响、教育和重塑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远比单纯的思想教化于人的影响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邯钢模拟市场机制的推行,从企业经营核算的角度看,市场是模拟的;但是从广大员工的实际感受来看,市场竞争的压力不是模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否决制度否决的也不仅仅是高成本,而是人们的旧观念。实际上就是确立了一种新的利益分配原则,构建起一种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行为进行调整和校正。反过来,这种精神成果又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机制与人的辩证关系。通过这种辩证关系才揭示出邯钢经验丰富的内涵。这篇述评用理性增加了它的深度,由此产生诱人的魅力,阅后让读者振聋发聩,拍案惊奇,回味无穷。

上一篇:编辑要学钱玄同 下一篇:都市频道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