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的体会

时间:2022-10-04 12:49:33

浅谈幼小衔接的体会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道路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活动环境、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业的繁重,使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厌学等不适应现象。因此孩子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关键。那么,如何让孩子愉快的进入小学,自信独立的面对小学生活呢?笔者曾带过大班,也尝试开展了幼小衔接工作,效果不错。主要做法是:

一、从情感入手,激发孩子入小学的愿望

为了增进孩子对小学的了解,我们带领孩子参观了小学的环境。当孩子们看到了美丽的校园时,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参加了小学的升旗仪式之后,更加激发了孩子们争做小学生的愿望。国旗下,孩子们和哥哥姐姐一起唱国歌,投入的神请俨然像一个真正的小学生,那种迫切上小学的愿望已经深深地烙在孩子们的心底。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做小学生的感觉,我们还鼓励孩子到一年级的教室里坐一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别提多激动了。为了满足孩子们做小学生的愿望,我们还鼓励孩子背着小书包上学,在书包里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本子和文具盒。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个个神气十足。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学会整理书包,更增强了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二、从家长入手,积极举办“幼小衔接”主题家长会

要开展好幼小衔接工作。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为此,在幼儿刚升入大班后,我们举办了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长会,在会上,我们邀请小学教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使家长明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从而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孩子入学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我们还邀请了1―2名小学生家长,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主题家长会使家长在思想上引起了重视,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的工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为了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我们重点在孩子的习惯和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主要是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这样双管齐下,能更好的帮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

1、学会整理

到了小学,需要每天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为此,我们加强对孩子整理习惯的培养。如,每天来园或离园时。我们就提醒孩子整理自己的小抽屉,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保管好。

2、学会自主生活

在生活方面。我们主要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根据自己的冷热情况主动穿脱衣服,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自理大小便,学习折叠被子,学习整理床铺等。

3、善于倾听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如上课时我们提醒幼儿有正确的的坐姿,要求幼儿要认真倾听,不仅要倾听老师的教学,还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因为,到了小学后,每节课的容量和密度都增大,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势必会影响听课的效果,降低学习效率。

4、自主阅读和训练

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对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孩子入小学以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鼓励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孩子都从家里带来图书,和同伴一起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学习书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于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训练,要求幼儿努力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即:胸离课桌一拳头。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一开始,孩子们的姿势不太准确,往往需要提醒和督促,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逐渐能保持正确规范的握笔书写姿势。

8、拼音欣赏

汉语拼音是幼儿刚入小学后重要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因为在拼音方面没有基础和铺垫,到了小学后,一时很难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拼音教学。为了增进幼儿对拼音的了解,学好拼音,每天我们坚持让孩子们倾听拼音录音或观看拼音的VCD,给予孩子们标准的发音和正确的指导,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狠多孩子还自己购买了拼音磁带,拼音挂图等,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拼音奠定了基础。

四、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学衔接

为了增进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教学链接。我园与一年级的老师还开展了“幼小衔接”教研活动,主要是数学活动和语言活动。观摩后。小学老师和大班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观摩后的想法和感受,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训练的地方,比如拼音二声的朗读、幼儿的握笔、书写姿势、适当延长集体活动时间等。研讨活动不仅让小学老师了解到大班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大班老师今后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作出了具体的指导。

通过开展上述幼小衔接工作,笔者最大的感触是:幼小衔接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就要做早,做实。这里的早是指时间上要早,不光大班老师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中、小班老师也应给予重视,因为孩子很多习惯是从小中班就形成了,到大班在进行修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小衔接工作还要做的实在,不能仅仅停留形式上。同时,幼小衔接涉及到的是家庭、幼儿园、小学多方面的事情,只有双方的教师和家长都重视了,这项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上一篇:政府介入下的幼儿教育 下一篇:谈创建体育课堂的和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