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10-04 12:42:48

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 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并针对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试图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误区;对策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资源、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就我国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业大省(区)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又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也是最艰巨的。因此,认真分析该类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并探索相应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误区

1.1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认识严重错位

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同过去比,有不同程度的解放,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较保守落后。消极等待、悲观失望,是该类地区部分干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普遍心态,许多人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里跳出来,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在不同层次上普遍存在三种模糊认识:一是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模式简单化,喜欢“一个模式”、“齐步走”;二是部分基层干部有的漠不关心,有的存在浮澡心理;三是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部分群众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经国家农业部调查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部分群众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在甘肃省凉州区达桐村,一些群众说,“啥农村,都是干部的事儿;刮风呢,老百姓还不是一样活”。上述的这些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影响当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1.2贪大求洋“”,农民背上新负担

少数县乡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易于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实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仕途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来。中央党校等机构近期的《2006年新农村建设状况报告》中显示,贵州德江县川岩村计划用5~10年建成新农村,这对一个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数的村来说,很难令人相信。有的地方还层层下指标,搞新的“达标升级”。如要求短期内村村通柏油路,村村用沼气,村村通互联网等。新农村建设贪大求洋,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即出现了新的农民负担。江西有的试点村只落实“改路”资金9万多元,却包给工程队30多万元的“改路”工程。报载,在苏北某地,村民被动搬进住宅新区后,对每日、每周缴纳1次水电气费、垃圾、物业管理费等很不适应。农民说,新居好看了,费用太大了,我们交不起,离农田太远了,干活不方便。一些地方的农民扛着锄头进“农民公寓”的电梯,现实生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距离太大,不相适应。

1.3盯着村容村貌作文章,不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门面阔了、住房好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误导了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有的地方凭政府主观意愿盖新房,拿贷款建“别墅”“新村”。群众负债累累,不堪重负,称这是打肿脸充胖子。有的地方不具备条件,就在公路边拆迁改建,扒旧房建新房,拆平房建楼房。形成剃头挑子一头热,惹的百姓在背后骂娘,甚至气愤的称这是“两扒”工程。报载,西部某县搞小康样板村和文明村工程建设时,当地干部扒墙、扒房子强行推进,遭到了农民的不解和抵制。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投入也严重不足,调查中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部分村、屯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投入资金量太大,地方政府觉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索性也不愿意去做,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4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各级财政对农业的倾斜,部门掌握的支农资金逐年增多,农村建设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主管部门在安排扶持项目时,常常站在部门工作的角度,而不做通盘考虑。村里为了得到资金,又不敢提出异议,从而导致了有些建设项目相互交叉甚至是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这些建设资源不搞规划或规划不科学缺乏有效整合,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使大量的土地、能源、水源等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着支农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刚刚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仅剩约1.217亿公顷。如果再这样盲目乱上项目的话,我们迟早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将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

1.5建设中重硬件投入,轻软件设施建设

农民几千年养成的陈规陋习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做到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统一,要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说,再难的工作也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现在开始做起。可是,时下不少干部都不愿做这些艰苦细致的工作,而是急躁冒进,在新农村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需求,重视“硬件”建设、忽视民主政治、科技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场所、村民的道德、法制等“软件”方面的建设,重视经验成果、忽视推广普及等问题。热衷于重金包装村庄,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尊重群众意愿、搞强迫命令,不尊重农村发展的经济规律、搞无效产业。直接后果是,村庄焕然一新了,农民风貌依然;资金投入了,产业却没扶起;干部受苦了,群众不领情;干部撤走了,留下的仅是红瓦白墙。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最近一份调查显示,有16.3%的受访农牧民所在村没有开展过“村务公开”;有11.3%的受访者认为所在村的村务公开只为“应付检查”;调查的大部分村屯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一些专家说,新农村建设热衷于重金包装村庄,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忽视培养新型农民、忽视新农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忽视民主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建设,无异于舍本逐末。

1.6政府部门搞包办代替,村民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据国家农业部调研资料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然而,大部分农民知道,新农村建设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愿望参与进来。接受调查的农民大都支持新农村建设,并表示会积极投身其中,愿意参加兴修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义务劳动。过去我们有过很多经验教训,一些地方政府没给自己定好位,把自己看成是投资主体,片面注重招商引资,为企业搞贷款作担保,负了很多债,相反在公共服务方面却做得很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要包揽一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思考

2.1新农村建设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突出发展经济的工程,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支撑,广大农民有致富门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经济,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政府在其中应扮演好组织者、培训者和中介者的角色。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通过大力实施“四全工程”和“两后双百工程”,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合法权益维护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四是要发展工业经济。从东部农村地区发展的既有经验看,没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工业,也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

2.2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庄河庄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2.3新农村建设要巩固硬件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投入,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多方面,既有看得见的硬指标要求,又有看不见的软指标要求。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继续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欠发达地区更应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4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科学规划,努力建设节约型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要吸取部分发达地区不搞规划或不科学规划,造成轮番拆建、浪费惊人的教训,进行科学规划,建设节约型新农村。没有科学规划,一哄而上,会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造成新的农村问题,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及长远发展规划。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此,中央明确规定,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收取土地流转的相关税费,并保证将新增部分税费用于农村新农村建设。节约利用耕地方面空间较大,村办企业占地要精打细算,集约使用土地。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田;同时要求提高和加大农村农地征用的相关税费的额度和力度,并保证将新增部分税费用于农村建设与发展。

2.5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创新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情况不一样,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各方面条件差异更大。甚至处在同一地区、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新农村建设所选择的模式便也不同。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具体到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地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却是不一样的,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分类指导。不可否认,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统一谋划和指导,但政府的谋划和指导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搞一律化,方法上搞一刀切,甚至盲目模仿城市,丧失农村特色,割断延续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各地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分别进行具体指导。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上,政府可提出总体要求,但不能用一个模式,应尊重各地探索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

2.6新农村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

我们反对政府一手包办建设新农村,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不现实是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大的财力包办一切;不可能是即使国家有足够的财力,但由于农民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想包办也不可能。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外力与内力的关系。要创新思维,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参与,自己当家作主。“大主意”应由农民自己拿,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必须正确认识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也是农民的事业,在事关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农民对如何建设新农村最有发言权。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牢固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强烈愿望,没有农民推动自身富裕和建设新农村的创新精神,一切都是空谈。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力量。

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应该把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同当地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指导思想上千万不能急躁冒进,盲目提速或搞速度攀比,只能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地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具体实践中要正确处理长远和当前的关系。当前特别要注意从建设新农村一个个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从广大农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一步步向新农村目标迈近。正确认识和把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也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3参考文献

[1] 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 褚福银,聂欣.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问题[J].中国社会观察,2007(1):36.

[3] 曾业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中国社会观察,2007(2):32.

[4] 孙家奇.对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社会主义论坛,2007(1):43.

[5] 丁长发.新农村建设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社会主义论坛,2007(2):3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甘孜州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建设的作用和对策 下一篇:网箱养殖沟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