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竞争力与其治理结构关系分析

时间:2022-10-03 11:31:30

我国企业竞争力与其治理结构关系分析

【摘要】 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在内生性上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本文从公司的资本结构,债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组织结构方面分析了它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竞争力 公司治理 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正向关系,香港学者Chi-Kun Ho(2005)曾经用实证方法进行过测试。他以跨国公司为例,选择了包括董事会结构、过程、战略领导作用、资本积聚、资本市场关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5个方面来描述公司治理;同时又选择了竞争潜力、竞争过程和竞争业绩3个变量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Chi-Kun Ho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符合公司治理原则的总分越高,企业竞争力就越强。良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潜力、竞争过程以及1997―1999年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系数。换言之,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正的线性关系。虽然Chi-Kun Ho在实证上给出跨国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是他并没有在理论上对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为此,下文在二者的逻辑关系上进行初步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与资本结构关系

玑代公司在资本结构上,概括讲有二:一是股权结构,二是债权结构,它们都将影响企业竞争力。

1、竞争力与股权结构关系

作为企业事前融资双方博弈的结果,股权结构将对一个企业的基本制度(如合伙制、公司制等)产生影响,它决定着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继而也是影响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竞争力与股权性质关系分析。以中国资本市场为例,以往的股权分置造成了不同的股东在控制权实施上不同程度的困难。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说,股权的非流通性使得其持股主体难以借助市场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他既不能在股票升值时通过转让股票而获利,也不能在股票贬值时通过转让股票而减少损失,这样一方面使得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也难以使资产优化组合、顺利重组;对于流通股股东来说,由于其持股主体大多是小股东,而很多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对与到会股东有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使得大多数持流通股的股东无权参加股东大会,直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所以,股权分置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被垢病的根源之一,它的存在给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

(2)竞争力与股权集中度的关系。股权的集中有利于激励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由于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使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控股股东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从而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搭便车”问题。

(3)竞争力与股权制衡关系。2000年9月11日,在一家名为“伊煤”的上市公司所举行的股东会议上,出席的股东就只有一人,创下中国股市(恐怕也是世界股市)股东会议人数的最低纪录。虽然股东只有一个,代表的股权却不少,原来出席者就是公司国有股股东伊煤集团,代表股东20000万股,占总股本的54.64%,因此会议“总表决票数”超过了出席会议股份总数的1/2,“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合法有效”。

伊煤自1997年8月上市以来,出席股东会议的股东及股东人从来就没有超过10人,尽管据1999年年报披露股东人数也有4000多人。如1998年股东年会,出席股东5人,1999年股东年会出席股东3人,2000年只有1人,事实上,公司1997年上市时,当年净利润还有1.13亿元;上市后的第二年,便迅速滑落到2112万元,下降81%;第三年,再降61%,滑落至650万元;第四年,即2000年中期,又同比下降58%;每股收益从上市那年的0.31元,如自由落体般的跌至0.01元。公众股东除了出资之外,压根没有任何权利。

由上可知,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易导致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容易导致欺诈、关联交易、占用上市资金、恶性套现等不利于公司发展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2、竞争力与债权结构关系

相对分散的股东而言,债权人的债务更有集中度,债权的集中度不仅决定了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决定了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和结果。

在重大决策和经营问题上,债务人作为外部人有权参与发言,从而减少内部人的不对称信息和成本。当债务人无力偿债或需要再融资以偿还到期债务时,债务人还会根据债务合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债务支出削弱了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从而抑制了经理的过度投资行为。债务会迫使经理将企业的现金收入及时分给投资者而不是自己享受,同时迫使经理们出售不良资产、进行能够增加其权力的投资,将有助于减少经理人员的成本。

破产风险带来的权的丧失有助于提高经营者的经营效率,经营者不得不恪尽职守去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保住企业饭碗免于破产。作为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业绩的信号机制,债务使得经营者更加重视其社会地位以及声誉等而更加努力工作,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可以得到有效抑制。

由以上分析可知,资本结构并不仅仅是其形式所表明的债务权益之比,而在本质上是企业稳定运营的质的规定。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的变动可以调整其经营决策和机制,而理论上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能够发现企业的优势和弊端,并为企业的治理机制制定提供指导。

二、企业竞争力与组织结构关系

公司治理组织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一董事会,二是监事会,三是经理层。这三个方面无不与企业竞争力相关。

1、竞争力与董事会的关系

称职的董事会是传递公司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的信号。它们可以确保公司领导权的连续性,确保实施能使公司获得成功的战略,通过支持一个强有力的经理团队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而成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中枢。

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就一定规模的公司来讲,过大的董事会不能发挥最优的功效。董事会的规模过大会导致问题的加剧,使董事会成为一种象征而非治理程序的一部分。即使董事会的监控能力会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是由此带来的成本,如缓慢的决策制定速度、更少的关于经理层绩效的公正性的讨论和对分享风险的偏离,也将超过上述利益(Lipton和Lorsch,1992)。相对于规模较小的董事会而言,规模相对更大的董事会通常更多样化、更容易发生争论、更没有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CEO们可以通过一些策略在与董事会成员的交往中获取权力优势,比如结盟、提供有选择性的信息渠道、分化和“征服”(Alexander等,1993)。大规模董事会还会因为董事之间的相互仇视和报复削弱董事会对CEO监督和评价(Jensen,1993)。

资源依赖理论也认为,通过增加董事会的规模和多样性,组织与关键资源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将得到强化(Pearce和Zahra,1991,Goodstein,1994),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外部关键资源,如外部预算数额、外部基金等的需求越大,董事会的规模就应该越大,同时大董事会还可以避免逆境给公司带来的危害(Preffer,1972)。而对于前文所述Alexander等(1993)所提出的观点,Ocasio(1994)明确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指出,“当董事会的规模较大时,在CEO之下的治理联合的平稳性和内聚性能得到很好的竞争。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更可能产生可选择的挑战CEO和对公司施加控制的政治联盟。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也限制了CEO施加社会影响以维系其权力的可能性”。

一方面,董事会规模小,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竞争环境,可以对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做详尽的讨论,对每一种观点做全方位的思考,以较少的会议成本取得一致性意见,同时可以有效的对经理人员进行激励和监督。比如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有可能在公司绩效不佳时撤换经理人员,因而,相对于规模大的董事会而言,规模小的董事会更有效率。不过董事会规模过小时,董事会在战略决策和监督经理层的能力和作用上将受到限制,著名的互联网零售商亚马逊公司2001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过小,而且缺少独立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作为一家雇员达数千名、市值高达40亿美元的大公司,其董事会成员只有5人,这使得董事会无法有效吸纳新鲜意见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的产生。

另一方面,董事会规模大,使得董事会内部人员结构较为完整,不同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达到有效的互补,有利于不同的观点的讨论,减少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和决策失误,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还能让各方利益代表参与,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稳定公司发展局面。

总而言之,董事会规模过小,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状况和搜集各方观点,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而董事会规模过大,又会使董事会会议流于形式,有些董事在规模大的董事会中会存在“搭便车”行为,各董事之间沟通和协调方面容易产生分歧而难于协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容易贻误商机。董事会规模应该控制在何种程度,一直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为减少信息成本,一般应该控制在较低水平。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控制的规模为5―19 人,并且没有规定奇偶,这样在表决僵持不下时难以处理。

2、公司竞争力与监事会的关系

根据组织理论,一个组织功能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规模。监事会的职能是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防止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所以监事会的规模代表着其监督的力量和能力。一方面要求监事会规模不能太小,容易被董事会操控,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比例的职工监事,能够保护职工权益。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其中职工监事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可见,监事会规模对监事会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较大规模的监事会,能够有更为广泛的力量和信息来源,能有更为专业的知识,代表更多出资人的利益甚至是职工利益,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方面做得的更好,对董事会以及经理人员的监督更加客观、科学、全面,从而更有利与创造企业竞争力。一般说来,监事会规模越大,监督作用越强,企业竞争力越强。

3、公司竞争力与经理层的关系

根据委托理论,作为董事会的人和公司的经营者,经理层和董事会之间是委托―关系,当委托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时,管理者容易在企业利益的托词下,暗中寻求个人利益,这种行为称之为管理机会主义。因此,在追求个人利益行为时,经理层的个人素质对于其可能做出的有损公司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经理层,其行为将会受其道德约束和人格影响,在权力寻租上自觉性更强。另一方面,经理层的知识和能力、管理水平以及人格魅力,在提升决策和行为的科学性、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有重要作用。经理层的个人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营管理的成效。而与经理层个人素质直接相关的就是其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其个人修养、知识能力、管理水平等都可能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家才能,而这一变量又是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经理层的素质也即其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对企业竞争力有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 Chi-Kun Ho,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J].Blackwell blishing Ltd.,2005(13).

[2] 杨善林、杨模荣、姚禄仕: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6(12).

[3] 史可波: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房地产行业为例[D].中国博硕论文数据库,2010.

[4] 吴伟: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8).

[5] 胡晓萍、陆金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J].决策与信息,2008(5).

[6] 张良悦: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研究[D].中国硕士论文数据库,2001.

[7] 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8] Lipton,M.,J.Lorsch.: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J].Business Lawyer,1992(48).

[9] Jensen,M.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e,1993(48).

[10] Goodstein,J.,Gautanl,K.,Boeker,W.:The Effects of Board Size and Diversity on Strategic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

[11] 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4(4).

上一篇:浅析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学理念 下一篇: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偏离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