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

时间:2022-10-03 09:41:59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

【摘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带来了新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教育实践过程。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21-02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生成的,其没有固定本质,虽然学者观点各异,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单方面灌输过程,在这样的观念下去考察思想政教育的本质,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一个主体间共同建构的过程,因此不能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深入地研究。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危机

主体性是在西方近代反宗教神学的思想启蒙运动中,由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家基于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而提出的一种哲学范式。认为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世界是人认识的对象,人替自然界立法。西方教育的主体性也走着同样的道路。近代以来,科学教育的地位日益攀升,以至于当代出现了科学在教育中的"霸权"。今天,我们一方面把一个人的价值和快乐建立在对客体世界的征服和占有上,教人以征服自然、统治他人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也运用到人与人之间,出现了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人与人之不是相互友爱,而是彼此敌对的关系。弗洛姆指出,在当今社会,占有关系的范围被扩大了,"对朋友、情人、健康、旅行、艺术品都可以占有。就连上帝和自我也不例外??人变成了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占有性质"。[1]历史地看,近代西方的个人主体教育,培育了西方社会的理性主体,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其积极的意义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潜藏的内在危机,这就是它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人类中心论"和个体对待他人的"个人中心主义"的心态。这种主体性从个人欲求出发,急功近利,往往给社会、他人带来极大的不幸,并常常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自食苦果。[2]主体性哲学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主客二分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理论不符合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目的。在"主体-客体"的框架中,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只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客体。但对教育来说,它关注的是人的灵魂的唤醒,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教育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与人的心灵相通,进而达到相互理解。而建立在主客体关系中的教育只能是一种心灵隔离的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危机是主体性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只有把主体性改造为主体间性,才能走出主体性危机。

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内涵

"主体间性"这个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是为了解决哲学认识论上的客观性问题,后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哲学家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最终"主体间性"成为了西方哲学和其它学术领域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从20世纪开始,西方一些哲学家为摆脱主体性的困境,寻求更理性的人的生存方式,逐渐兴起了对主体间性的思考。[4]主体间性哲学的崛起不仅与主体性自身存在的逻辑矛盾有关,也与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社会危机有关。主体间性理论是对工业文明中人的异化的反思,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单向的主客关系的取向和建立在这一主客关系上的认知以及工具理性的努力,虽然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更重要的是它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难以适应民主、开放、全球化社会的需要,它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与人的关系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跨越了文化与种族的限制,呈现出新的关系结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互影响广泛存在。作为主体的个人不再排斥其他主体,不再把他人看作征服、占有的客体,人类的生存已经步入共生性的存在。共生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5] 主体间性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学术界对主体间性的涵义看法不一,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找到某些共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的共在性、相关性,对客观世界具有平等的参与权、表决权;主体在关注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关注其他主体的存在;主体之间应该通过积极地交往与沟通来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目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自由交往、和谐共存;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主体间交往实践的过程。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带来了新的启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理解与概括,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教育实践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活动,它所依存的是人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是人真实地存在着、经验着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科学世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鲜活的生命存在,是有着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完整的人的存在。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本身就是出于人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的主体性、自觉性的体现。道德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人的领域。唯有人成为高度自觉的主体时,他才能产生道德自觉,生成道德意识,发生心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下,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的活动。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自觉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追求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为方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总之,探讨思想政教育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超越主体性教育观,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出发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此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59

[2] 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4] 周家荣,廉永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人本特征[J].北方论丛,2007.(6)

[5] 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20

基金项目:

2013年度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彰显个性 快乐作文 下一篇:浅议农村中学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