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过程的双主体性

时间:2022-09-17 06:09:04

论教育过程的双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需求和支配,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原来知识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教师主体指向学生客体的教的活动、学生主体指向教师以及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信息等客体因素的学的活动,教育活动以师生的信息交流和教材为中介,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在同一时间、空间以及同一情境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交替变换着教育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角色。如教师在讲授、导引、评析时主体性倾斜于教师,教师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但在学生质疑、训练、作业时主体性则倾斜与学生,学生则居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在教育活动中,随着教育内容、教育环节、教育形式、教育因素的变化,师生的主体性角色存在着较大的变化,不可用单一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或“学生主体――教师客体”来一概论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特征,正确处理两者的协同关系,对实现教育目标大有裨益。

一、教师的主体性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制定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为实施教育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结束,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从而使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又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状况、发展程度作为自己认识的客体;既要在教育内容的传授中凸现自己的主体性,又要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开发与培养中凸显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充分表现出教师这一教育实践者的主体性特征。

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选择。

学生可以对不认同的教师讲授选择排斥的状态,采用自己不听讲、看其他读物、搞恶作剧、打瞌睡等方式排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凸现自己的主体性选择。

2、学生对教师主体性发出的信息的内化。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去倾听、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对教育指令中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内化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3、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性的反应,对教师的信息和指令,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创造。在教育过程中,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学生质疑、学生的发明、学生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与发展的明证。学生对教师师表的外在表现内容与方式的借鉴、创造与超越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开发、唤醒,不断呈现变化、发展的过程。

从学生主体性方面看,其主体意义并不在于他是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的外在主体,更不是以知识教育为本的客观存在的主体,而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以发展为本的心理主体,是具有特定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动机、具有特定情感和愿望的积极能动的主体。

三、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并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过去,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完全对立起来,用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补习、教师一言堂等教师的单向传导方式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并辅以考试、批评、训斥、惩罚等办法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展示和发展的途径与机遇。对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埋没和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种状态应当在新的教育主体性理念的认识与弘扬之下加以彻底改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两者主体性的发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发展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又促进了教师主体性的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统一体中。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教育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性,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达到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设计实践探索 下一篇: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