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间:2022-10-03 08:50:54

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改以来,朗读受到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朗读训练水平有了提高。但在朗读指导方式上,仍然存在技巧模式化有余,自由灵动不足;主导牵引有余,个性体验不足的问题。下面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案例,试比较孰优孰劣。

案例1: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二册《小松鼠找花生果》

朗读指导片段一:

屏幕出示句段: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蚯蚓说:“这是花生。”

师:谁能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读了一遍,将蚯蚓说的话用了“降调”,并将“花生”两字加重和拖长了。)

师:不可拖音,听老师怎么读。(教师读,并要求学生模仿读。)

朗读指导片断二:

屏幕又出示句段:“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

师:谁能读出小松鼠自言自语的味道?

(一生朗读,语调低沉,语气惊疑。)

师:很好!大家拜他为师,自由练读一下。

案例2: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半截蜡烛》

屏幕出示句段:“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在朗读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我想突出“瞧”字,因为“瞧”字加重语气,可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力。

生4: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5: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6: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围绕这一点,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反思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对朗读处理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案例1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多元体验,把朗读富有个性化的体验标准化了,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案例2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读文本,揣摩情感,个性表达。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而且在学生触摸、品味、探究的过程中,也真切感受到了言语的魅力,从而达到“悠然心会”的境界,课堂的朗读自然更显有声有色。其实,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在自主积极的阅读建构过程中,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水平的不同,对语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以成人或机械的眼光看孩子,把他们的情感强行纳入教者的情感渠道上来,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朗读指导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切不可越俎代庖,轻易地“肯定”或“否定”,要读懂学生的“弦外之音”。在这里,我不由想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朗读时的话:“这句话该怎么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只要言之有理,于老师一概予以肯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避免方法引导的“成人化”、“一体化”,要珍视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表达,让课堂朗读也多姿多彩起来。

上一篇:在科学实验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一篇:课件制作中关于Dv采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