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时间:2022-10-03 07:25:14

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摘要:从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农村消费环境、传统文化、消费信贷和农村市场供给五个方面对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贵州 农村居民 消费增长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2-03

贵州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总体上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全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而且也落后于贵州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距离小康水平还很大;不仅绝对水平低,而其消费结构也欠合理,提高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应该放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议程。然而,怎么提高、怎么改善?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基于准确、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种种因素的基础之上。

一、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多种多样,而其相互交织、且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在:

(一)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制约

居民收入水平是制约其消费增加的首要因素。凯恩斯消费函数表明,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使消费的绝对量增多,同时也会使消费的种类多元化,内容丰富,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弗里德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进一步认为收入由两个部分组成: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依赖于当前的与未来的预期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指当暂时的或无常的影响,如气候、短期经济波动、意外的收入或损失等消失之后,一个家庭将获得的收入水平,是可以预料到的长期性收入。暂时收入是一种未曾料到的额外收入如资产价值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及其他意外之财等带来的收入,是不可预料的偶然性收入。在二者中,对消费具有稳定影响的是持久收入,即消费支出主要由持久收入决定。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持久收入。

当前,贵州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收入结构不合理。2001―2008年,贵州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 411.73元增加到2 796.93元,平均每年增加197.89元。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是限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及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在消费中必然表现为消费数量较少,消费产品种类较为单一。

2.收入分配的差距明显且逐渐扩大。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其差距也在迅速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与发达省份差距不断拉大。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2001―2008年贵州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 411.73元增加到2 796.93元,平均每年增加197.89元,上海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5 870.87元增加到11 440.26元,平均每年增加795.63元,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上海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2)本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1―2008年贵州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5 463.3元增加到12 185.62元,平均每年增加960.33元,到2008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8%,不到1/4[1]。

城镇绝对收入假说认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不同,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

农村中的高收入者主要是农村中的工商大户、养殖专业户和建筑队包工头。这类家庭已开始消费家庭影院、通讯设备、空调、微波炉、热水器等高档家电产品以及经济实用的小家电产品和IT产品,他们的住房不但注重面积和质量,而且开始注重装修。但是这一部分群体规模小,还没有达到引导整体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力量。财富的增长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消费能力仍很弱,必然在整体上极大地制约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消费环境制约

消费环境的好坏是影响消费欲望能否实现的重要一环。与城市相比,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及消费条件虽有改观,但整体上不如城镇,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等都明显滞后于城镇,仍普遍存在严重不足。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较差,明显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在硬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几十年以来,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重城市轻农村,加上不少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供电、供水、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及有线传输等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居民对许多相关物品的消费受到抑制,农村地区“买车无公路,买电话无线路,买手机无信号,买洗衣机无水电”的现象还很普遍,像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及农用机械、运输工具等的潜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在软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村流通市场不健全、发展滞后。农村商业发展落后、商业网点发展不足,商品销售、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村居民购物消费因此受到限制[2]。

(三)传统消费文化制约

绵延数千年世代承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强烈而持久,而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更深入。受“节俭持家”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储蓄偏好强烈,消费倾向偏低,习惯于“量体裁衣”、“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方式。在收入增加缓慢、对未来的预期收入和支出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这种思想观念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农村居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表现为对商品要求经济实惠、经久耐用、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仍然是选购商品首先考虑的因素。

表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总支出单位:元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09。

农村居民宁愿自己省吃俭用,把钱留给子女,也不愿花在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上。在消费行为上更重视房地产消费、对子女的教育消费、祭祖消费、仪式消费(诸如婚丧嫁娶、添丁满月以及节庆消费等),而这些种类的消费往往表现为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因而日常的消费如饮食、衣着必然受到抑制。

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仍然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的水平上,消费呈现出以自给性消费为主,商品性消费滞后;更为重视生存资料消费,服务性支出较少;注重有形的物质消费,忽视无形的精神文化消费等显著特点。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意识不强,农村居民对于“寅吃卯粮”、“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负债消费方式难以理解[3]。(四)消费信贷制约

多年形成的城乡差别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使金融体制、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农村、农村居民,金融支农服务十分落后。金融支农服务落后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商,也表现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商,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极为欠缺。目前,农村居民主要的借贷途径有三种:一是从信用社贷款,二是从乡村集体组织贷款,三是从其他个人借款。2001―2008年,农村居民借贷性现金收入中,借款额度都远远超过贷款额度,说明人际借款是农村居民主要的信贷来源。

消费信贷是提高消费支付能力、增加即期有效消费需求的有效方式,但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欠佳,农村居民难以从正规渠道得到信贷资金,而民间的人际信贷或是额度有限或是极容易滑向高利贷,因此,农村中低收入农户几乎不可能进行如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教育消费信贷等大额消费。

(五)农村供给市场制约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供求结构错位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又一原因。农村居民需要的是哪些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产品,而目前多数企业只盯住城镇市场尤其是中心城市市场,忽略农村市场,导致农村消费品市场供求结构错位,许多产品是按照城市标准设计,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农村的特点和农村居民对商品的要求而难以做到适销对路。对农村居民的供给缺乏有效性,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贵州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从制度上入手,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农村居民的收入性消费增长。长期以来,中国偏向于企业和财政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导致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乏力,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收入性消费的增长:一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提高政府财政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水平。二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三是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四是缩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居民消费增长。因此,在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同时,应通过调整再分配领域,抑制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宏观上保证分配公平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2.采取多种手段,促进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收入的增加。二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承载功能,增加城镇的居民容量,使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可增加2万元的购买力。三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四是取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的政策,这一方面可以使进城农民专心务工,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其承受风险的能力,保证其收入和消费的稳定增长。

3.完善贵州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村消费扩张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商品流通,积极推进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中小企业创新,促进其发展“专、精、特、新”经营。二是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利用高效的市场中介组织来完成农产品的交易,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信息化。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部署,大力推进贵州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状况。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逐步加大以社保、低保和特困救助“三条主线”为骨架的社会救助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及特困群众大病救助制度,使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困有所帮,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范剑平,刘国艳.中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3]祝瑞.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2005,(11).[责任编辑 吴高君]

上一篇:当前中国农民集体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 下一篇:加强会计控制 防范会计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