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研究生范文

时间:2023-09-22 05:43:29

贵州大学研究生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1

贵州医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 已获硕士学位者;

⑵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两名与本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推荐。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我校博士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学习年限为三年;

四、招生人数

我校2018年拟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名(准确的招生计划数届时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为准,我校研究生院将在校园网“研招办”网页上公布)。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详见《贵州医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五、选拔方式

我院博士生选拔方式为入学考试。通过初试与复试选拔录取。

六、报名

1.报名时间

⑴ 网上报名时间:2018年1月上旬(确切时间届时在研究生院网页上进行通知)。

⑵ 现场确认时间:2018年5月中旬(确切时间届时在研究生院网页上进行通知)。

2、报名方式

⑴ 网上报名: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陆教育部网站进行填报,须如实填写各项信息,凡有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网上报名前请务必仔细阅读“贵州医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以及网上公布的注意事项。

⑵ 现场确认:考生在指定的时间到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研招办进行现场确认。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纸质报名材料、缴纳报考费、核对网上报名等相关信息。

七、资格审查

考生现场确认时须按以下要求提交材料:

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的《报名登记表》,须完整填写表格内容(原件1份,复印件2份);

2. 硕士课程成绩单的原件及复印件(原件1份,复印件2份);

3. 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学位、学历证书的扫描件(应届毕业硕士生须提交所在学校研究生院(处)的证明信,其中,须注明是否在2017年毕业)(原件1份,复印件2份);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书(原件1份,复印件2份);

5.两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不能由所报导师推荐)的推荐书(内容须填写在表格内);应届硕士生还须交硕士生导师的推荐书;(原件1份,复印件2份);

6. 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等的陈述和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7.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生可提供预答辩后的论文)(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

8.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复印件2份);

9.报考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完整,该材料将作为招生面试考核中的内容之一。材料不真实者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八、 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1. 初试

⑴ 初试方式:笔试。

⑵ 初试内容:

① 公共外语(含听力),由学校划线,上线者进入复试;

② 专业基础;

③ 专业课(详见《贵州医科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⑶ 初试和复试时间:2018年5月中旬(确切时间由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校园网上另行通知)。

⑷ 初试地点: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贵州医科大学

2.复试主要内容

⑴ 复试方式:复试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⑵ 复试内容:对考生的报考材料、学科背景、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外语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申请人应向复试组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九、录取

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及“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导师招生计划,按考生复试总成绩排名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十、体检

复试时由学校统一组织在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

十一、报考费用

考生的报考费、体检费和考试期间食宿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十二、学业奖学金和助学金

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学校将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奖助学金有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向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或方向倾斜)、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等。

十三、学费

基础医学各专业:10000元/学年。

十四、就业

毕业后应回原单位工作或自谋职业,学校不负责就业派遣。如原为在职人员,在学习期间发生原单位由于撤销、合并不能接收,由学生自谋职业。其他研究生按国家和学校有关就业政策办理。

十五、违规处理

对在报名、初试、复试、体检等各程序阶段中的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初复试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十六、招生信息与咨询

1.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相关信息均在网上,考生需及时浏览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网页(yjsxy.gmc.edu.cn/index.htm),查看招生相关信息。

2.咨询电话:0851-86908282(籍老师)

十七、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地址

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贵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邮编:550004

十八、其他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角色互换;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课堂角色互换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对换,由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作学习和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角色互换课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同和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且操作方法还不够规范,这些因素会带来诸多弊端,如果运用不好甚至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本研究立足于态度调查,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500名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对课堂角色互换的态度,为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提供数据支持,并且在了解学生对课堂角色互换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角色期待的基础上,为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向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是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八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问卷446份,问卷回收率89.2%;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2.4%。其中男生145人,女生217人;少数民族学生155人,非少数民族学生207人;参与过角色互换课的学生159人,没有参与过角色互换课的学生203人;文科类学生97人,理科类学生236人,艺术体育类学生29人;城镇学生105人,农村学生257人;独生子女89人,非独生子女273人。

(二)研究工具:

本项目采用自编问卷“贵州省大学生课堂角色互换态度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该问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对角色的期待、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三个一级维度;其中对角色的期待又分为对教师、对学生两个二级维度共有28个题目。问卷采用四点计分的统计方法,有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四个选项供被试选择。计分方式是完全同意计4分,比较同意计3分,比较不同意计2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

(三)统计工具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各维度的总体概况。

表1各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

维度 均值 标准差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2.87 2.844

对角色的期待 2.75 4.298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2.81 2.637

由表1可以看出,三个维度的得分基本持平,其中“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最高,然后依次是“对教学效果的认识和期待”和“对角色的期待”。但是在从标准差来看,“对角色期待”的离散程度要大。换言之,学生对角色期待的看法差异要大一些。

(二)我们对数据从性别、是否少数民族、是否参与过课堂角色互换、专业类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六个方面进行了差异对比其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表6、表7:

表2男女性别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M+SD)

维度 性别 t P值

男(n=145) 女(n=217)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23.58±2.796 22.51±2.801 3.573** 0.000

对角色的期待 36.67±4.698 35.18±3.906 3.284** 0.001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20.07±2.624 19.40±2.618 2.394* 0.017

注:**,p<0.01;*,p<0.05,n为项目去缺失值后的值,下同

表3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M+SD)

维度 是否少数民族 t P值

是(n=155) 否(n=207)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23.17±2.636 22.76±2.984 1.378 0.169

对角色的期待 35.73±4.101 35.84±4.448 -0.170 0.865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19.81±2.770 19.56±2.534 -0.919 0.359

表4参与过和没有参与过课堂角色互换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M+SD)

维度 是否参与过课堂角色互换 t P值

是(n=159)(44%) 否(n=203)(56%)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23.30±2.743 22.66±2.896 2.137* 0.033

对角色的期待 36.03±4.366 35.58±4.244 0.986 0.325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19.72±2.740 19.62±2.560 0.367 0.714

表5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M+SD)

维度 生源地 t P值

城镇(n=105) 农村(n=257)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22.95±3.218 22.93±2.683 0.068 0.946

对角色的期待 35.70±4.576 35.80±4.187 -0.194 0.846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19.67±2.619 19.67±2.650 -0.004 0.997

表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M+SD)

维度 是否独生子女 t P值

是(n=89) 否(n=273)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23.58±3.147 22.73±2.711 2.492* 0.013

对角色的期待 36.24±5.146 35.62±3.982 1.170 0.243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20.47±3.244 19.40±2.354 3.368** 0.001

表7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M+SD)

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 对角色的期待 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专业类别 理科类(n=236)

文科类(n=97)

艺体类(n=29) 22.68±2.985

23.20±2.985

24.14±2.912 35.64±4.249

35.69±4,417

37.14±4.198 19.56±2.460

19.48±2.542

21.10±3.792

F 4.000* 1.599 4.816**

P值 0.019 0,204 0.009

LSD L-W

W-Y

Y-L -0.514

-0.942

1.456* -0.051

-1.447

1.498 0.079

-1.619*

1.540*

注:L=理科类、W=文科类、Y=艺术体育类

(三)对存在差异的二级维度做进一步分析:

表7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认识的差异(M+SD)

角色类别 性别 t P值

男 女

教师角色 19.45±3.283 18.93±2.585 1.687 0.092

学生角色 17.22±2.026 16.25±2.049 4.442** 0.000

三、结果分析

调研表明,角色互换课普及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学生,他们对角色互换课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在对角色的期待和效果的认识上能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但是调查结果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数据显示仅有44%的同学参与过角色互换课,参与过角色互换课的学生与没有参与过的学生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

调查结果大致有以下几个点:

(一)在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对角色的期待、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三个维度上,男生与女生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维度一的题3是关于该教学模式下的分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男生更倾向分组。男生本来是一个个人主义较女生而言更强的群体,他们应该更希望独立完成,那么男女生出现这样的反差应该是“社会惰化”和反“社会惰化”的结果,即男生希望在分组的状态下较少的出力而女生则不希望自己的努力最后是团队共享。又如对教师角色期待的题6是有关教师对学生讲课的评价问题,男生偏向教师课堂不用评价。这一点,可以用来男生思想独立和个性张扬来进行分析。再如效果维度中的题3是关于知识理解的问题,女生们反而觉得学到的东西不易接受。女生是一个细心而勤劳的群体,她们对课本的学习和认识更仔细、更理论化,在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中,学生“教师”的讲授不可能完全的依靠课本,为了展现课堂的创新点,他们会加入较多的课外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这会让女生难以快速消化。

(二)不同人口学背景下的学生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这一维度的态度是有差异的。参与过角色互换课和没有参与过角色互换的的同学存在差异,参与过的同学对该模式的认识更清晰,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参与过角色互换课的同学清楚该教学模式的流程和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当然他们也会存在更多的个人想法,他们对课堂的结果也有更多的展望;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对角色互换课的认识度不一样,艺体生最高,然后依次是文科类、理科类,这与不同专业的特点有关,艺体类的学习更多的是动作或技能的学习,如果有能力出众的同学分享经验,必然会的到大家的认可和期待,而理科的多数课程需要较多的逻辑推理,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影响学习中的经验传递;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认识也不一样,独生子女对角色互换课的热情要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有关,他们一直是家庭的焦点,习惯展现自己,例如在是否应该分组的选项中,他们更倾向与独立完成。

(三)是否独生子女和专业类别两种人口学分类的学生在对效果的认识和期待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学生对效果的期待比非独生子女的学生更积极,这里的积极认可得益于他们自身的优点和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对角色互换课效果的认识上,艺体生最高,然后依次是理科类、文科类,这与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一样,只是在理科和文科上有细微的差别,这里就不再赘言。

四、对策和建议

从参与过角色互换课的同学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接受度都是很可观的。具体表现在他们清楚流程、课堂要求和执行时的重难点;在该模式中拥有学习和教学双重身份,看待知识的角度变得多元化,学习的效果更为明显。由此可见,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实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学校或许可以考虑增加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鼓励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教学方法运用在不同学科中,使得教学不再枯燥单一的教与学。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优劣。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适当的变化。在施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男女性别和专业类别为例:

一是男女生对角色互换课的认识、对角色的期待,对效果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教师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女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要高于男生,那么教师在课堂评价是要适当的考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到男生的思维模式;

二是注重该教学模式下的团队建设,即该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应该分小组完成,课堂不可能只交给愿意展现自己(其中独生女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些)的学生。课堂角色互换本来就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三是各学科在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理科类的学习注重逻辑推演,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来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授是不科学的,台上的同学如果逻辑思维能力不是特别突出,就有可能导致台下的同学根本无法理解同学所要表达的观点,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但是对于艺术体育类和文科类的学科来讲,情况就好的多,艺术体育类的学习更多体现在技能的把握上,同学间的操作交流很有必要。而文科类的学科更多的是概念的讲授和观点的分享,那么学生上台讲课的效果自然要好的多。

总的来说,教育工作者在认可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立足于当下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灵活的将课堂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且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邬英英.课堂中师生角色互换的作用及其运用特点[J].时代人物,2007.12.

[2] 李坤凤.“角色互换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师院校的应用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

[3] 崔慧霞.角色互换―思政课教学方式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2).

[4] 赵海敬,范健文,杨磊,朱蕊.关于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2014年大学生校级科研项目

作者简历:文永谋(1993-),男,贵州思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邓萍(1993-),女,贵州遵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徐江匀(1994-),女,贵州都匀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佘爱(1995-),男,贵州遵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3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 手机媒体; 影响; 对策

2011年10月,经过前期对贵州各大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情况的调研,得出了一系列数据。i这些数据反映了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如证明手机是贵州大学生使用最频繁、便捷的媒体,是信息获取的重要媒介。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总体上保持在理性、适当的范畴中,思想也不像标榜的那样前卫。手机媒体正在向微型电脑终端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流行为、思维能力乃至生活方式。

基于前期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卷入程度尚低,手机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也比较有限。但数据体现出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方面的一些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对因手机媒体而引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良性影响和不良影响进行分类阐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良性影响

1.1 促进互动,灵活沟通   手机媒体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和便捷的沟通方式。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学子而言,拥有手机,就等于与过去的生活维持着一条沟通的红线。无论是父母家人,还是旧时的朋友。把联系方式留在手机里,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找到人。这为身处异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安全和缓冲机制。将过去环境中的人和现在环境中的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时空的分离联系起来。使得未能及时融入新环境的学生还有退路可寻,同时也更有利于维系因分离而失散的情谊,对于构建长久有效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

 手机的一对一交流模式,也使得沟通更加具有隐蔽性。在后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他们会向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发短信,以代替传纸条。有学生表示,他们现在已经不常用大声喧哗的方式喊人,感觉“非常粗鲁”、“丢脸”,更多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自己的位置。手机沟通使当下环境秩序得以保持。许多学生表示,在乘车、排队等 “等待期”的间隙,或者是在陌生、不想融入的环境内,他们更倾向于把脸埋向手机,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掩饰无所适从的局促感。手机成为一个弹性空间,既可以拉近距离,又可以拒人千里之外。使得大学生能够自主调动交流沟通的对象,实时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转移。真正体验米兰昆德拉所谓的“生活在别处”。

手机带来的沟通交流方式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一些有趣的手机软件,成为学生热捧的对象。比如许多女同学喜欢“水果忍者”的游戏;用手机玩微博,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也是时尚的选择。在学生们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许多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和价值观,因其生动有趣的描述,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身份的标识。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会不会说“行话”,理不理解他们的暗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子。

1.2 信息获取方式升级   所有的手机都具备随身性与便捷性,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能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以电脑为终端载体的软件,逐渐向手机发展。每种软件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每种软件代表了一种沟通可能性。由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成为当今大学生紧迫需要学习的技能。基于手机显示特性,这些信息,常常以片段和枝节的形式呈现。在关键时刻,可以高效地获取想要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则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思维努力。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体外化程度越高,对人的信息组织以及创新能力要求也越高。

2 不良影响

2.1 割裂学习时间   日益强大的手机功能,使得手机能够满足学生越来越多的需求。正是由于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手机的有序合理使用,就成为考验学生自控能力的重要挑战。许多学生反应,手机揣在身上,会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本意是想看一看时间,查阅未接来电、短信等,看完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把原本完整的时间割裂,零散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这也体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碎片化上:难以忍受长时间学习,需要不断变换内容刺激。对长文章、较难理解的内容,感到厌烦,不愿意下功夫。这种情况,广泛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介形式上。客观的说,媒体本身并没有过错,只是丰富的功能,满意的用户体验和极低的获得成本,让使用者的需求和欲望无限扩张,从而导致类似问题发生。

2.2 媒介依赖性增强,思维主动性降低   百度、Google、wiki、搜搜,这些网站不仅起到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助手。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本意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的媒介功能,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许多教师都反映布置下去的作业,哪怕不是抄袭,多多少少都带有百度知道的痕迹。学生本来的文笔、思想的闪光处在作业中,已经很难体现了。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用手机上网查阅答案,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更全面体现在思维能力的降低上。针对特定事实,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表现不自信,常常援引媒体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对媒介言论可能带有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不甚敏感,容易不自觉地成为媒介观点的附庸。唾手可得的答案,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下降。

2.3 感性的扩张,理性的萎缩   手机媒体的特性决定其不适于传递太多理性的信息。短信,容量限制,导致信息碎片化。电话,不具备记录功能,信息沟通效果与交流者听说能力有极大关系。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上网也是贵州大学生的重要应用。国内某知名网编曾说过,炒作网络事件要遵循“三情主义”原则,即“情绪”、“情感”、“情欲”。情绪原则,炒作存在明显不公,令人厌恶或激起公愤的事件。如,药家鑫事件。情感原则,炒作唤起人们心中的善意和温情的事件。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情欲原则,炒作勾起人类原始冲动和引起这方面联想的事件。如层出不穷的“艳照门”事件。不管是哪种“情”,总之是将感性的作用最大化,理性的作用边缘化。在群 情激奋或激昂的过程中,收视率、点击率飙升。事件背后的炒作者赢得盆满钵满,当事人和看客,都成了事件中的棋子,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诚然,手机媒体的特征一半是由技术决定,一半是使用者的为其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的可能性和媒介环境中,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卷入媒介的话语预设之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造成感性的扩张和理性的萎缩。

2.4 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性降低   许多大学生表示,他们利用手机上网,常常浏览各类贴吧、社交网站,安装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每一次注册、每发送一次位置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不同程度的泄露。尽管网站或者软件在安装时都签订各种保密协定,安全证明。但事实上,还是有大量的个人信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同时,病毒也不再是电脑的专利,手机病毒也频繁爆发,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会上。比如,许多使用智能机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络对讲机。“摇一摇”是微信新增的功能,轻摇手机就能找到周边和你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人。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平台;但相应的,也可能摇出不怀好意的陌生人。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这种环境能够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用手机随意一摇,就能找出许多和自己一样有社交需求的人,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交友形式。学生对陌生人的好奇心和青春期的甜蜜想象,可能会诱惑学生采取一些轻率的行为。即使学生不准备与陌生人开始线下交流,也可能因为摇动手机而将自己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泄漏出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使用非智能手机的学生也存在安全困扰。尽管各大高校长期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但由于骗术花样翻新,加之学生思想较单纯。因电话、短信而诈骗上当的事件在学校时有耳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收到过“汇款”、“中奖”等虚假短信,少部分的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3 对策分析

 面对手机媒体利弊参半的复杂影响,简单地采取“封堵”的形式禁止学生接触手机,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肯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需求是导致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的根源,取缔工具,并不能使需求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强力反弹。教育要与时俱进。新时期的教育者,不宜再以道德审判者的角度教育学生,应该利用身边的各种机会和媒体,创造和谐的沟通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只有心悦诚服,才能标本兼治。大学生是成年人,管理方式应更趋向“无形”,“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管理与帮助,终将通过被管理者和被帮助者自身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教会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它,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生活服务才是关键。

3.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作为教育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应作为引领者启发、领导学生,而不是被动地被新变化拖着走。对媒介现状的不了解,对学生变化的不清楚,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语。尽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表示忧心,对新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复归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的统治地位。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要想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使用手机媒体,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了解应该是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但同时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应过度卷入。

3.2 发掘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决定使用行为的关键。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与媒介接触成本之间的比例。手机的基础功能所需支付成本相对低廉,而基于上网流量的各种运用,特别是3G网络,则对手机终端及费用要求较高。前期调查显示,贵州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很普遍,夸示性消费意识不强,依赖程度保持在相对理性的范围内。这与贵州大学生可供支配的生活费是相关的。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可以发掘成本相对低廉、内容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引导的多元需求满足手段。

3.3 趋利避害的使用引导   手机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沟通方式,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得以实现。利用这一媒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沟通和交往,以实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手机媒体的积极影响,教师应积极肯定;对消极影响则应充分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3.4 强调信息归纳提取能力   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媒介仍然以书本为主,但课余时间,学生越来越多融入到电子媒介的氛围中。两种媒介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同的。以书本为代表的冷媒体运用的是线性思维模式,需要调动学生较多的发散性思维去完整信息内容;而电子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展示形式,其中以图像为主。在接触此类信息的时候,学生易被媒体节奏控制,被其简练的话语风格,直观却是选择性呈现的内容影响。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既要强调发散性思维,更要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以形成独立的判断和价值取向。

经调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对贵州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力不容小视。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把握受教育对象的生活环境、思维特征与发展趋势。通过调查分析,审视当下高校教育的得与失,培养新媒体意识与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保持前瞻性,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话语权。

i 吕菁,《贵州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调查与分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53-57.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4

一、当代贵州农村大学生的现状

贵州农村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与城市大学生有着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因为大多数贵州农村大学生从进入大学那一刻开始有少部分大学生内心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表现出难以适应。从总体上讲,来自贵州农村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积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贵州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状况不容乐观,而贵州农村大学生在全省大学生中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关注这批人的自信心,成为当下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贵州农村大学生的自信心特点

贵州农村大学生自信心比贵州城镇大学生自信心表现出不足,主要原因为:一、贵州农村大学生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上处于弱势,导致心理上缺乏自信;二、没能考上理想大学,没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导致缺乏自信;三、缺乏学习动力,成绩不够好,导致缺乏自信;四、就业压力大,学生处于就业压力下,缺乏动力,缺乏自信;五、特长较少,兴趣单一,导致较自卑,缺乏自信;六、知识面窄,性格内向,孤僻,交际能力不足,导致缺乏自信。

三、贵州农村大学生自信心提升策略

1.内因

贵州农村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在自信心不足,要自觉、自省,要鼓足勇气制定计划、付诸实施,要坚持不懈;学会自我剖析,认识到自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既要认识到自身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更要看到自身能力的培养,还要认识到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提升和培养,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制定提升计划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分阶段实施,把大学四年分阶段制定目标,一年一年提升,四年一大步提升,直至适应社会,成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2.外因

(1)扩充知识面,增加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学习的内容不应该是狭隘单一的,应该是全面而广泛的。大学生既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也要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思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科学常识,历史知识等等,特别要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新陈代谢,避免知识过于陈旧,与时代接轨。贵州农村大学生由于自身独特的教育背景导致知识面较窄,因此在校期间要增加阅读量,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逐步提升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拓宽知识面、拓宽兴趣爱好,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加强学习和获取,使自身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和理论修养得到质的提升。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要保持,不足要制定计划赶紧弥补,补充和提升不足方面的知识能力。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知识面要广,自信心要足,心态要健康,既会动脑思考,又会动手实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健康,心态要积极向上,贵州农村大学生要以这些为目标,从实际行动上提升自信心和综合能力。

此外,知识的获取不要多渠道、多层次,这就要求贵州农村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完善自身知识储备。还要积极关注各种学术讲座,不断吸收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进而提升自信心。

(2)制定贵州农村大学生学习目标和主动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贵州农村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提升到首要任务,要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必须学习,要认真学习,学生要制定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和提升贵州农村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主动。

(3)提升贵州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始终是社会的一员,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贵州农村大学生而言,提升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则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出发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理论为基础,贵州农村大学生提升个人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论修养与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人生认知水平,提升个人境界和修养。贵州农村大学生要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和技巧。学习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学习礼仪有助于贵州农村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和认知社会的重要保障。掌握沟通技巧可以让贵州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实践中去锻炼、感悟和提升,贵州农村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贵州农村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交往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贵州农村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逐步增强自信,提升个人竞争力。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5

9月14日,贵阳当代养生科学与健康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健康养生大讲堂首场讲座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谢念、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省委党校副校长汪建初、贵阳市科技局局长胡永佳、贵阳市民政局局长谢红生、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我国著名养生保健专家吴大真教授等多名领导和专家出席仪式。仪式由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赵宇飞主持。著名养生专家洪昭光、贵阳市市长李再勇、贵阳中医学院教授等专家、领导、学者为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

揭牌仪式上,傅传耀对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国民健康水平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与象征,健康与长寿是人类共同愿景和奋斗目标。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强度增大,很多人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希望贵阳当代养生科学与健康产业研究院成为贵州养生产品的重要研发基地,为贵州现代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研究院是由贵阳市科学技术局推动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围绕贵阳市健康特色产业搭建的创新服务平台,旨在解决贵阳市养生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和共性问题,提高养生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研究院成立后,将以研发具有贵州民族特点的养生保健品为抓手,积极推广贵州养生饮食文化,普及运动养生,着力打造贵州养生旅游品牌及相关的旅游产品,传播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努力建设品牌养生旅游平台,全面促进贵阳养生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研究院已有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贵州汉方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宏宇药业有限公司、贵阳药用植物园等11家理事单位。揭牌仪式上,研究院还签订了《贵州健康谷建设与旅游养生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关于共同打造晚晴杂志中旬刊》、《瑶族医药技术咨询及研究服务》、《铁皮石斛系列保健品开发》、《纳豆系列产品开发应用》等5个合作协议。

在“十二五”期间,研究院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养生科技服务平台与养生相关企业发展孵化和加速器,将努力为贵州省保健企业提供项目评估、项目推介、科研规划、专项申报、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切实助推全省健康养生企业尽快做大规模,促进健康养生产业整合重组和转型升级。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6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自由的流动,危机时隐时现。政府和企业面临着此起彼伏的管理竞争、市场竞争、资金竞争和技术竞争。而核心部分仍然是人,一场不见硝烟但声势浩大的关于人才的竞争。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到近代社会的考试制度,都一脉相承自历朝历代对“精英教育”的倾斜。从严密而公开的大规模选拔,到破格提拔的小范围甄选,又都为任官选士提供优渥的土壤。

有人说,精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正是知识分子阶层在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也有人说,精英是一股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为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并最大化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精英还是团体当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在各种领域都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

西部大开发,是在全球进入新经济时代,是中国告别商品短缺时代环境下的开发。贵州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招徕、云集、推崇、优待人才,凝聚精英的力量来成就伟业,正是我们脚下正在走而且还将走下去的重要一步。(文/肖露)

干正书:人才不拘一格,士农工商无尊无卑,凡道德情操与学识能力足以使自己成为最佳社会角色的人,都是人才。

名片: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业绩: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推波助澜。如关于思南县纠正“穷过渡”的消息、通讯、言论,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头条或一版突出位置,是我省推动农村改革的最早新闻报道及言论之一。

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

马世春:人才就是那些能使企业和员工发生变化并在实现良性、和谐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也有所贡献的人。

名片: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业绩: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每年组织开展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上百项,他主持开发研制的16/70-24超宽基低断面轮胎等产品多次荣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奖。

荣誉:全国化工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企业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专家。

王一波:“求知、求精、求真”。

名片:贵州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业绩:从事量子化学和并行计算研究,在富勒烯电子结构、硫化氢与水氢键结构、超分子相互作用本质等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荣誉: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礼全:人才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

名片: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业绩:多年从事大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学科教育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和调研任务,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荣誉:享受省政府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所著《启动慢刹车快――贵州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因》、《贵州人才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多篇论文,分获部级、省级成果大奖。

刘丛强:人才的背后是拼搏与奉献!

名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业绩:长期从事对我国东、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及其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对中国新生代大陆地幔岩浆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地质流体作用、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工作。

荣誉:获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任国家攀登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许乐仁:才能本身并无光泽,只有在运用中才发出光彩。

名片: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业绩: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动物病理学及动物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致力于蕨属植物的毒性致癌性及与动物健康关系的研究。首次试验证实了毛叶蕨的致癌性,并对我国牛膀胱肿瘤性血尿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病理学研究。

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会员、1998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省管专家。学术成果多次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宋宝安:能在各种环境下面成长,并且带领团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第四课题、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

荣誉:贵州省青年科技之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

张之君:诚勤志远,慎断敏行。

名片:贵州神奇集团总裁。

业绩:由他为主要创建人之一的贵州神奇集团成为贵州制药龙头,并涉及酒店、百货、银行、房地产等多个行业,药业年均产值超过10亿元,集团年营业额达16亿元,2005年上缴税收超过1.3亿元。

荣誉:获贵州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星火计划二等奖、贵州省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贵州省省管专家。

李桂莲:人才就是才能高,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名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业绩:从事蔬菜育种、蔬菜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西部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星火计划,世界银行援助项目等共计15个重大科研项目。

荣誉: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特等劳模、人事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管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

陈泽辉:对社会有用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业绩: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和省“七五”、“八五”和“九五”玉米科技攻关课题。

荣誉: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批部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贵州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家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先进科技人员。

官志忠:推进本学科领域前进并作出突出成绩,推动社会发展的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等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并在瑞典获多个科研基金会资助项目。

荣誉:8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

金道超:人才就是要有踏实而勤奋的精神。

名片:贵州大学副校长。

业绩:主要研究领域为昆虫和蜱螨区系与分类学、系统发育、害虫生物防治、环境生物学。尤其在蜱螨分类和系统发育理论等方面填补了我国蜱螨学的一些空白研究领域,并致力于在贵州建立和发展农业螨类学,学术贡献突出。

荣誉:先后7次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俞建:是不是人才,要靠群众和历史来评判。

名片:原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巡视员。

业绩:研究成果有:对策论和数理经济学中平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非线性问题中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Nash平衡点集和若干非线性问题解集的稳定性等课题多次获奖。主持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

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主持多项部级、省级重点项目。

胡瑞忠: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

名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从事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是国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负责了国家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荣誉: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后等。

郝小江:要成为人才,勤奋是第一位的。

名片: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业绩:从事药用植物化学和药物合成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在SCI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已获专利证书11项。

荣誉: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吴阶平-杨森医药学植物化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

徐圻:人才应当是思想上有创新意识,行动中有创新手段的人。

名片: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业绩:教学期间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共发表150余篇论文,其中有10余篇发表或转载在《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共计出版专著7部。

荣誉:《理性的历史沉思》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冲突中的交融》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

崔文玉:人才就应不拘一格。

名片: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业绩:创作的音乐作品先后多次在省级、部级和国际性的作曲比赛中获奖70余项,写了大量室内乐、交响乐、民乐、声乐、电子音乐、电视音乐等不同体裁的作品,编著有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教材,发表和出版了个人作品唱片、乐谱以及论文等。

荣誉: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贵州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龚晓宽:人才就是能够引导时代新潮流的人。

名片: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团长。

业绩: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农村经济、旅游经济管理。先后出版(包括主编)著作七部、论文10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跨省区大型课题5项,省部级及其他课题20多项。

荣誉: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贵州省劳动模范、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程明亮:人才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

名片: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院长。

业绩:先后主持贵州省“九五”、“十五”期间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科技部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的科研项目18项。

荣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十大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

谢晓尧: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贡献,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就是人才。

名片: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业绩:参与“FG-I邮政包裹自动分拣系统”、“异种微机远程通信研究”、“贵州省招生办高考招生自动化系统”等重要系统的研发。

荣誉:多次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产学研联合先进个人、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贵州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多次获得软件产品专利。

蔡运昌:尽其能且有所为者皆人才。

名片: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业绩:主持完成的项目共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2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178篇,参编正式出版专著4部。主持完成“经食管低能量电击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共在国内外学术刊期6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7

【关键词】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1 山地户外运动的基本特征

1.1山地户外运动的概念。山地户外运动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2005年4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并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中国登山协会申请“ 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 时,最早提交的名称为“ 户外运动”,但为了突出与登山运动的关联,适应我国体育运动管理体制以及避免字面上的理解歧义,该定义最终采用了“ 山地户外运动” 这个名称。山地户外运动主要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一组集体运动项目群,简称“ 户外运动”,目前这个概念也被广为引用[1]。

1.2 山地户外运动的目的和意义。随着山地户外运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户外的安全意识和一些常识、实用技术也成为大家学习的热点。那些看似简单的行前准备,整理背包,山地中的行走、露营、绳索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的应用都充满了知识和趣味。当发生雷电、迷失方向、虫叮蛇咬等紧急情况,我们做出迅速的处理,尽量减免危险及运动伤害。具备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们将更好的体会户外运动的乐趣,享受风景,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2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

2.1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情况

2.1.1贵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次数。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已成功举办六届[5]、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龙囤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已成功举办五届[6]、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7]。赛事的规模和办赛的水平逐年提升,赛事覆盖面逐年扩大,社会资源对赛事的关注和投入也有所提升[8]。

2.1.2贵州各地区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情况。贵州有9个地州88个县,峰林秀水,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6%,拥有喀斯特所有的地面形态。其地貌特征就是,在很小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地貌落差,形成了像紫云格凸河和燕子洞等独特地貌,被国际权威人士认定是 “世界级” 的,适合开展攀岩等竞技运动和体验运动,为贵州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2.1.3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开展情况。山地户外运动的赛事的内容是由项目组成,项目种类是丰富山地户外运动的内容。1997-2015年,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种类为18种,分别为:漂流、野外生存、山地运动会、攀岩、山地自行车、山地户外挑战赛、定向运动、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跳伞、山地竞速挑战赛、野战运动交流赛、徒步、全国山地穿越挑战赛、溯溪、生态体育公园系列活动、滑翔伞、户外运动节。极大的丰富了山地户外运动的内容需求。开展最多的运动项目为山地自行车,为10次,占20%,其次为野战运动交流赛,开展次数为9,占18%,再者为徒步和攀岩,开展次数为4,占8%,其他的开展只有1-3次。

2.1.4参与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运动员人数。运动员是组成体育项目的核心部分,没有运动员的参与,体育项目则无法开展。由图 4可知,每年在贵州参加山地户外运动参赛人员由少到多,并且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仅2015年12月之前,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与国家体育政策的颁布有着的密切的关系。

2.2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人才培养。2010年6月24日全国第34期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在贵阳举行,贵州续06年首次开办培训班后连续第四次举办这一活动。高誉松[10]在《贵州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共5所院校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说明贵州的高校也为户外运动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培养了一些户外运动专业的人才。以及2015年4月在贵州举办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班,2015年11月,中国登山协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全国高校教师户外课程师资培训班。

2.3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体育学科的体育项目之一,也应将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积极开展与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的理论研究、专题研讨与学术交流,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方针政策。

3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贵州地理条件奇特危险与交通不利。山地户外运动最贴近原生态体育,体育也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和社会应用价值。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对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具有优越的地形优势。但是,贵州多数的地形奇特、高山较多,由此,山地与丘陵的奇特地形地貌也限制了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基地开发以及面对的交通不便因素。

3.2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数量缺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部分,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也不例外,山地户外运动需要专业的人才。高誉松[10]的研究得出结论:贵州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开设率偏低,课程设置无普及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3)师资配备不到位;(4)缺乏有力的宣传,学生了解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对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3.3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体育学科的体育项目之一,也应将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积极开展与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的理论研究、专题研讨与学术交流。由表1显示,贵州的山地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晚,开展的研讨会与学术交流会数量少,山地户外运动理论研究成畸形发展状态,研究的数量少,而且,仅局限于官方,未有社会企业参,这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的开发具有一定局限性。

4 加快发展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对策建议

4.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基地。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11]指出: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

4.2 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优势发展山地户外运动。贵州省是世界山岩溶地貌发展比较典型的地区,全省的总面积有五分之三都是比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峡谷、石林、峰林、湖泊、溶洞等遍布全省,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仅为徒步、登山、攀岩、山地车等提供了场所,而且宜人舒适的气候更有利于这项运动的开展[13]。从气候上来看,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9%,空气中负氧离子多,紫外线较弱,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户外运动[14],优越的自然条件极适合户外山地运动开展[14,15]。

4.3加快山地户外运动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关键,贵州各地区高校的体育院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合社会资源,结合当地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展现状,制定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加大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

4.4 加强山地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项目发展的必经之路,政府与社会企业联合,政府与高校联合,高校与社会联合,形成“三联合”的模式,共同研究山地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利用各自资源,联合研究开发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形成合作共赢的局势。

4.5 大力发展各地区的特色项目。贵州要结合本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优势项目,同时,要支持鼓励潜在优势项目协同发展。由图2可知,贵州的山地户外运动在9个地州市的发展不平衡。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蔡国祥曾做了关于打造山地户外大省的专题发言中,针对贵州的资源优势,他指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清水江、都柳江纵横境内,他们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重点打造漂流、皮划艇激流回旋和龙舟为特色的水上全民健身运动,其施秉县杉木河漂流节和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赛事已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品牌项目。

4.6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发展和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服务。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而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郊外、乡村以及山区,这里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由此,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于本省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那么,现阶段,由于与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相关的娱乐业、服务业等发展还比较滞后,相应的配套服务,如餐饮、住宿等也比较落后[14]。46号文件[11]指出: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因此,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要充分的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结合当地的居住条件,开发:“山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山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住处、山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餐饮”的模式,由此,丰富山地户外运动的内容,同时,完善赛事安全保障与服务措施。通过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具有 “贵州民族特色的” 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

参考文献:

[1]马欣祥,田庄.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重新甄别与界定[J].中国体育科技.2015(01):140-145.

[2]张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张油福,国伟,黄晓晓.贵州发展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66-70.

[5]彭发胜.大型户外体育赛事对百色乐业县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贵州大学研究生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产学研模式;地域特色

贵州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巴蜀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都有其实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实现贵州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建设强省的逐步迈进,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对该专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市场需要,目前贵州已有六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大部分院校均只招收本科生,呈现出对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不够条件的现状特点。已有的培养层次体系也存在学科建设初探期的普遍问题,加之资源环境的限制,使得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率也不容乐观。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上的诸多问题

(一)学科归属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化产业学’还很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究竟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归属到哪一个学科内”。文化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领域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会展策划、电视电影服务、演艺产业管理等,具有跨专业、垮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尽管教育部现将文化产业管理划分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贵州省各高校仍是按照自身教育资源及学校师资的客观条件来考虑专业的院系归属,导致该专业的学科归属不甚明确。例如,贵州大学专门成立了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则是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将其划分在民族与社会学院等。由于专业归属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相较随意。例如:贵州大学该专业开设课程有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贵州民族大学则侧重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开设文化产业导论、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动漫与网游产业管理、文化娱乐产业经营管理等;而贵州师范学院则开设的是文化资源学、管理学原理、民族艺术与文化、美学概论、社会调查与方法、会展策划等综合性课程。可见,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极其缺乏统一性,而更重要的还是缺乏专业的方向性和地域性。

(二)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时间不长,除了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在不断提高质量。兴办初期,贵州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队伍组建主要来自于临近专业的调配,诸如之前从事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教学的教师。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但对于大多数转型教师而言,他们本身也只是尝试教学,通过预先学习新的知识体系然后再传授给学生。近几年,一批毕业于该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陆续补充到省内各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逐渐改善了该专业建设盲目探索的现实状况,但许多专职教师走上岗位后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甚至脱岗实习,也没有与市场上该行业的实践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无法更新换代,培养的人才也与当前市场严重脱节。

目前贵州各大高校中,贵州师范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领域的科研平台有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贵州大学有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贵州民族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下属有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研究与服务部、民族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部等其他研究部,旨在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以及拓展文化产业研究视野;安顺学院也根据地域特色设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专注屯堡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其余各校也在逐步建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平台,但要实现产―学―研的合作战略,高校还需进一步鼓励教师参与到与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项目合作中,并尝试创建与其他高校专家长期交流的教研活动。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重要环节,尤其对于贵州省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贵州省因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许多文化消费形式还尚不健全,对于当地的话剧、戏曲、展览会和民族歌舞等表演,观众普遍反映水平不高。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对于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高校无疑是一个契机,然而大部分高校却没有利用好智力优势来与地方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产品合作研发、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等。此外,校内实训室的实践内容也有待改善,部分高校实训室只是放置了绣花机、喷绘机等工艺品制作机器,这让学生片面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是一个学习制作创意手工艺品的专业。事实上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的学生并不全是文化产品的一手制作人,他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将已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策划、运营、管理升级成为高附加值的创意产品,通过市场来实现创意提现,因此校内实训室真正的角色与作用应再作考虑。

二、对贵州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特色学科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类型专业,如果高校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无法侧重于其中一个领域,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对于侧重领域的选择,既要基于高校本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又要立足于本土的地域特色。对于贵州省而言,基于丰厚的民族民俗资源,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目前仍需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整合旅游目的地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等方面,得到高端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因此依据当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贵州省各大高校应就市场需求来差异化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还可根据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式培养,例如:贵州省师范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可与该校的地理与旅游学院进行深入合作,依靠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来培养侧重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特色来建设特色学科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科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

在学历体系方面,由于贵州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即专科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极度空缺。面对目前文化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压力,贵州省可扩大专科层次的办学规模,并重视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投入。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

首先,为了补充校内实践型教师严重不足等问题,贵州省各大高校可以在师资来源结构上作出调整,除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可考虑聘请来自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客座教授,加大流动编制的比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可组建专业教研室共同合做相关课题、研究课改方案、集体备课等,校内教师可以通过与校外专家的长期交流合作来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打破对于文化产业认识的局限性。

其次,贵州各大高校应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增加此专业教师海外研修的机会,更大程度获取最前沿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拓宽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视野。

最后,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高校应鼓励在校教师到当地知名文化企事业单位中去兼职或脱产实习、组建创意工作室等,重视教师实践性的培养。努力创建“创意型”师资队伍。

(三)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地方文化市场。贵州地方高校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主要重视制作文化产品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略策划文化市场营销的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校内可适当创建类似大学生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内其他专业如艺术类、旅游管理类同学组建创意团队,学校与地方政府应通力支持,鼓励学生创意团队将校内文化创意作品与地方实际市场进行对接,通过实际运作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从事专业的热情。

贵州省目前有多彩贵州城、贵州文化出版产业园等十个文化产业建设基地,亦有贵阳荷塘月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贵阳交响乐团有限公司等三十余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大高校应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与各企业开展合作,创立“产学研”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各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意改造策划。对于高校与政府部门进行商业合作的平台建设,可进一步参考澳大利亚的ACID互动设计中心,该互动中心由昆士兰大学与政府部门依据自身优势资源作为股份入股后,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准则进行盈利分红等,即可协调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也为企业注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总之,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是一个共赢的新型模式。

贵州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正在发展,各高校应深思熟虑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管理学、旅游学、艺术学等传统学科,针对地方文化市场的需求来差异化培养人才。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意型”师资建设、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等举措,为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爱萍.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利用地域特色[J]. 中国高等研究,2006(7): 58

[3] 邹文贵,徐铁汉. 地方普通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175-176

[4] 田素美. 论贵州省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 企业导报,2015(23):103-104

[5] 彭雨良,李思雨. 澳大利亚“高校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绩效及其启示[J]. 新闻界,2013(2):73-77

[6] 惠向红,李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12):34-34

上一篇:运动会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墙角数枝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