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三政治复习中有趣的“五”现象

时间:2022-10-03 05:43:23

谈谈高三政治复习中有趣的“五”现象

摘要:在高三政治复习中,要提高复习效益,在备课环节就要把握清考点、重难点、易混易错点、热点和能力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在训练环节,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五问”“五思”。

关键词:五点备课法五“主”复习法“五问” “五思”

我在高三政治复习的备课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五”现象,现在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恳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 关于高三政治复习如何备课——“五点备课法”

我在高三政治复习的实践中认识到,要想把复习课上好,把课堂变成高效课堂,必须在引导学生复习中抓住要害,要抓住要害,必须要学生一方面准确清晰地把握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训练。为此,在备课环节就要把握清考点、重难点、易混易错点、热点和能力点,我称之为“五点备课法”。简要说明如下:

1.明确考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首先明确要复习的相关内容涉及哪些考点,每个考点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考点、解读考点,把考点及其相关内容分类成一般点、重难点、易混易错点等,精心创设情境,把考点转化成思维梯度高低不同的各类问题。

2.找准重、难点在明确考点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情,备课程、备考试说明、备学生、找准哪是重点,哪是难点;知道这些内容为什么是重点、是如何形成地难点,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如何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艰深的问题梯度化、理论强的问题事例化等等。

3.明晰易混易错点 结合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设立一个学生出错档案本,对学生常出错易出错的问题有所积累、有所归纳),借鉴以往学生复习中易出现的问题,适当参考个别精品复习资料,明确学生复习中的易混点是什么,易错点有哪些。对于易混易错点、多联系、多比较,重理解、重实践、重情境设计,各个击破,逐一落实。

4.整合热点 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以社会生活热点为切入点或以社会生活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新问题,以实现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凸显高考命题“以能力为立意”的特点。所以,作为指导高三复习的政治教师,尤其要注意密切关注实际,综合各方面信息,引导学生做好热点的筛透,整合、情境化、问题化。

5.立足能力点 既然高考是以“能力立意”来命题,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仅仅是丰富知识,更关键的是提高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那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思考、表达等等,具体分解为高考文综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就应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一个基本要求,高三更应如此。在备课中,要尽力做到宏观备课和微观备课相结合,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本部分高考复习中重点培养什么能力,能力生长点是什么,创设情境,创新设问,科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生成结论。

二、关于高三政治复习过程的把握——复习中的五“主”

在课堂复习教学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要想尽各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多的参与到复习的整个过程中来(参与度应是评价现代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思维激活,注重实践演练,让学生在做中学,马上应用,相互交流。当然,这些都不可能在“放羊式”的学生自主过程中完成,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主心骨”,要能够掌握整个课堂的发展。这个过程也即五“主”复习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

1.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是课堂的“主心骨”,是导演,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务必注意,强调教师是主导绝不是说课堂应回归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而是说,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既要设计好的复习中预设,又要有灵活的教学生机智和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适时恰当地引导、点拨、评价,以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2.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复习的真正主体,是主角,是主演,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不管是基本知识的回忆、巩固,还是问题的提炼、探究、结论的形成和表达,都是在老师的导学架构下自主地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做学生该完成的事。美国缅固州12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实践演练”,“马上应用”,“教别人”等,相对于传统的“听讲”“演示”“声音、图片”等,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3.问题为主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就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重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以“问题”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轴线,以“问题”作为磨砺学生思维的武器。可通过情境设疑————认知冲突————问题形成————问题解决为基本模式,奏响课堂主旋律。

4.思维为主攻学生的学习,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态度为目标指向的,在这几点中,我认为思维是关键。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改善学生思维结构、思维的质为主攻方向的,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此为定向目标的。

5.训练为主线在美国缅固州12家实验室研制的学习金字塔(如下图)

中,“实际演练、做中学,马上应用、教别人”位于金字塔至最低层,也就是说,这两种学习方式效率最高。高三复习中,内容容量大、节奏快、更应注意“训练”这个环节,要精心选择、设计能巩固知识、拨动学生思维之弦的优秀习题,训练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宜精不宜多,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三、关于高三政治复习中的训练——“五问”和“五思”

在复习中,通过科学适量的习题训练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训练规范的复习效果是必要的,可不少学生觉得知识掌握了不会应用,做了一定量的习题后效果也不明显。这是做训练的不科学造成的,我认为除了要精心打造问题、习题外,引导学生学会做题时要“五问”,做题后反思,总结时要“五思”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发现自己思维中的“软肋”,不断超越自己,促进自身发展。

第一,做题时的思维程序“五问”

1. 为什么出这道题,这道题考我什么?(知识、能力)

2. 其设问要求回答是什么,还是为什么、怎么办、还是综合类设问?

3. 我要用什么知识、哪些知识点来回答?

4. 对知识点做什么加工才符合题意和设问要求,也即如何用知识点?

5. 我应该怎样回答,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是按什么逻辑顺序答题?

第二,做题后的反思“五思”

1. 这道题考的知识点是什么,有哪些?做题时的缺漏是什么?是否应重新归纳、整合相关知识点?

2. 做这道题应用的审题方法、思维方法是什么?做题时审题方面有没有缺漏和偏差?有的话,是什么?

3. 以前做过和此题相同、相似或截然相反的题目吗?

4. 这道题和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有何不同?材料有何不同,设问有何不同,对题目的解答有何不同?

5. 对这道题还可以有哪些设问,如何作答?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分析 下一篇:开发“走廊”物理实验室,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