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利”与“弊”,教师发展的“攻”与“守”

时间:2022-10-03 05:36:00

建构主义的“利”与“弊”,教师发展的“攻”与“守”

随着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魅力。然而,教师在建构主义的利与弊下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握好“攻”“守”之势,促进教师、学生及教育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传统教学教师发展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倍受关注并且正在对当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面对扑面而来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潮,我们需要多一份热情,多一份理智,正确对待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利弊得失。建构主义教育家们的确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传统教育教学观进行了极其猛烈的革命性抨击,无疑是应当肯定的。理论更是如此。建构主义也有其偏颇之处。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建构主义观点及其利弊

1.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利弊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也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运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动态的把握知识,灵活的运用各种内外在条件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建构主义知识观有些夸大了知识的相对性即动态性,而忽略了知识的绝对性即稳定性客观性。建构主义知识观过分强调知识的具体性与情境性,而忽略了知识的抽象性与符号性,从而导致建构主义过分注重个人的自我建构学习而把传统的接受学习抛之九霄云外的现象出现。复杂的过程性知识需要自我的自主建构,而有些概念性的知识却适合接受学习。如若再用自我建构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可能越建构越糊涂,到最后得不偿失。

2.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利弊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习不仅需要自我的主动建构,而且还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有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并且学习还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明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并且使学习变为了自己的事儿。学习观还明确了学习必须通过“学习共同体”各成员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这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观念的增强及团体协作能力的提升。

然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也有其偏颇之处。学生是应该进行积极的参与学习,但是也不可忽略替代学习。学生应该发现学习,但传统的接受学习也必不可少。感性经验的获得最终得上升为理性经验,而一些极端建构主义走入了唯心主义,唯我论,不可知论的泥潭。无怪乎有人批评担当代的某些建构主义是“披着建构主义羊皮的子现代经验主义的老狼”。

(3)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利弊

①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他自己解决问题。

②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从台前走到幕后,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尽一切的可能,充当学生的“助学器”。从学习环境到学习工具,从学习策略到学生本身,尽可能的为学生自主建构创造条件。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最终知识的获得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观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养抑或是整体素质。而教师本身又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让教师在短期内改变教学理念较困难。其次,这对教学环境设施的要求也较高,而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情还没有达到普及各类教育设施的能力。总的说来,建构主义教学观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4)建构主义教师观及其利弊

①建构主义教师观

建构主义教育观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和邀发学生的学习兴与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有效。

②建构主义教师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教师观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我国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终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当教师采用各种以建构主义教师观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利弊下教师发展的“攻”与“守”

1.建构主义利弊下教师发展的“攻”势

(1)关于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要扮演学生的学术顾问的角色,要在学习上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计划、指导其确定研究选题等。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权威、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支持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使教师去除权威,走下“圣坛”,教师的角色变化从前台走向幕后,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是建构主义一再强调的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努力处理好师生这对教育的基本关系。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主观建构,又不能“听任自由”,因为教学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

(3)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在建构主义那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和概念混淆是正常的,也是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要以包容开放的心胸和灵活的沟通,以及高超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学生认识和反思自己建构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关于教师教育与培养

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其职业发展的教育轨道上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所学的课程、所掌握的教学技能等,都是根据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而设立和实施的。这必将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无法实施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不仅应该力争对教与学的正确理解,而且还要理解关于学习的学习以及如何把学习作为过程。教师的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拥有能够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过程等进行干预的应变能力。

(5)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应根据建构主义进行积极的改革

传统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作为教育教学工具的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其评价内容主要与学生考试分数紧密联系,评价结果基本上是由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决定。建构主义教师评价既重视来自外部的教师评价,更强调源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目的的建构主义教师评价,把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了教师的个性和发展性。我们应朝着这条路前进。

2.建构主义利弊下教师发展的“守”势

(1)对于建构主义极力提倡的合作学习而言,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教学

现如今,许多中小学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参与”与“互动”。在这些课堂中,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学恐龙还是学数学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参与活动本身。过于强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容易导致课堂整体意义的丧失。因此,在这方面,教师还应“守”住些传统,把常规的教学与合作学习按一定比例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2)注意“传统”与“建构”的结合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对于知识的把握一定要注意课程内容应该是一种“一”与“多”“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而不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也不是‘历史的’”。忽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容易导致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教师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统”与“建构”的结合。

(3)对于教学方法模式,建构主义要求学生的主动自我建构

教师完全处于“备用”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条件。然而,确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自我建构吗?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传统的教师进行统一授课,学生统一接受学习,是比自我建构有效的方法。如若对于不适合自主建构的初级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学习,反而会得不偿失,既费时间又费精力。教师应把传统的统一授课与学生的自主建构合理的结合起来,而教师教育要培养未来教师掌握的正是“传统”与“建构”应怎样的合理的协调的结合到一起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许多富有创见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合理见解,去掉其偏激、错误与不适合我国国情之处,在衡量建构主义利弊之后,正确处理好教师发展的“攻”与“守”,促进我国教育健康长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支爱玲.关于教师观的新视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4]毛齐明,蔡宏武.教师学习机制的社会建构主义诠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上一篇:从高考天津卷第13题看高三复习教学 下一篇:《合金固态相变》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