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服饰文化

时间:2022-10-03 05:09:32

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服饰文化

摘 要:少数民族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它形象地呈现着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审美心理。服饰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可以烘托气氛,可以扮演特定的角色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民族性格。在许多电影叙事中,民族服饰将传统叙事的现实经验和历史记忆剥离开来,成为展示少数民族奇异风情取悦大众的视觉奇观。

关键词: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电影 视觉盛宴 角色心理

少数民族服饰就像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直观地呈现着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审美心理。岁月变迁,少数民族服饰又展现了新的时代意义,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的高低,而电影则传递着所演示的民族服饰文化。下面就通过几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来分析电影中的服饰文化现象。

一、服饰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视觉盛宴

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成为影片重要的视觉造型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明快素雅的如傣族(《摩雅傣》、《勐垅沙》)和白族(《五朵金花》);鲜艳热烈如彝族(《阿诗玛》)、景颇族(《边寨烽火》、《景颇姑娘》);沉稳朴实如苗族(《山间铃响马帮来》)、瑶族(《神秘的旅伴》)。”[1]服饰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似乎只是电影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缺少了它,电影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向观众所传达的意味,远不可用言语表达。服饰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电影《花腰新娘》中,当姑娘们身着民族盛装出场时,她们就如盛放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彝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心灵手巧的花腰姑娘一般要花费多年做一整套服装。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针线手艺加上数年苦功,才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花腰彝族妇女的服饰由头帕、大襟裳、托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绣花鞋等十余种配件组成。其中以头饰与腰饰最为丰富,头部多以巾、帽、大股彩色的绒线或银泡为装饰,以大玛樱花为主图,四周绣有花边。头巾、衣袖、坎肩、背部和裤脚等显眼的部分都用马樱花、杜鹃花、山茶花等变形图案,在帽檐和肩峰处,还扎有银、铜、钢丝为柄的花缨,走起路来左右晃动,如彩蝶飞舞。样式复杂,图案繁复,工艺精湛,五彩斑斓,直观地呈现了花腰彝族女性性情开朗、热情似火的性格。花腰彝族服饰最大的特点是花样的五彩斑斓,她们穿戴有着复杂多样花纹图案、花穗、银袍和珠链的衣服。纷繁众多的图案刺绣和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习俗息息相关,或是受到山川河流的启示,或是对烈火、花卉、飞鸟、猛兽等事物的模仿。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花腰彝族服饰重要的元素是肚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电影《花腰新娘》中的一个镜头,就是女主人公从水中抬起头来的瞬间,展示了她上身穿的花腰彝族美丽的肚兜,充分展示了花腰彝族姑娘的性感与美丽。红色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色调,所有角色的装束都给人留下鲜红的强烈印象,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一般来说,红色是主旋律,以其他颜色穿插搭配,色彩鲜明,艳丽耀眼,丰富主调的同时增添色彩活力。那一群群从远处走来的花腰姑娘。仿佛在风中摇曳着的艳丽花朵。每位花腰姑娘的服饰,针针线线都表现出她们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每个图案都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心理,曲折地呈现出民族的生活、迁徙、奋斗的历史,折射出对原始崇拜的信仰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花腰新娘》还“大胆突破传统服饰用色规范,用白色花边领褂突出男主角阿龙耿直豪爽的个性,体现纯洁高尚的民族格调。深紫色本身具有神秘的视觉效果,一位民间歌手穿上深紫色的盛装,伴着悠扬动听的海菜腔,顿时增添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感”。[2]

二、服饰表达特定的角色象征,表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服饰在塑造人物性格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物角色远离故事性和人为性的同时,充满符号象征意味的服饰,具有了某种补充、附加意义。在电影《别姬印象》中,大毕摩是由天神派来的祭司。大毕摩在山顶上祭祀时,身着黑色服饰的毕摩,头戴黑羊皮制成的斗笠形毡帽,帽檐下是悬吊的鹰爪,鹰在本民族中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的象征,也象征了毕摩显贵的身份。

影视作品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服装运用得好,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服装的颜色也就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代表的是一种人物的心理活动。影视服装可以烘托气氛,将影片的剧情推向高潮;同时影片中服装的色彩赋予了影片镜头的感染力及震撼力,使服装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影片中充分发挥。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镜头的切换、画面的色彩都可以渲染人物的情绪,而服装的设计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也是十分必要的。服饰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青春祭》里,当阿纯一穿上傣家的服装时,她的心理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觉得穿上筒裙的那一天是她一生中最奇妙的一天,没想到一身衣裳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就好像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一样。傣族姑娘身材苗条,婀娜多姿,眉清目秀,看上去就像风中的杨柳。她们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还用独特的民族服饰装扮自己,锦上添花。筒裙和窄袖短衣是他们的最爱,突出了他们身材的修长婀娜。上衣一般是圆领窄袖的紧身短上衣,白色或是绯色。前后齐腰的衣襟,紧身,裙口用银腰带系着,修身的筒裙,一直长到脚踝。傣族妇女的服饰,展示了身体之美,加上用料轻柔,颜色艳丽,总给人明净清丽之美。这些都体现出傣族妇女的柔美性格。

三、民族服饰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审美习惯和审美追求

服饰是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沿革是息息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各具有特色。电影中的服饰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而是特定时期的符号。“服饰作为这一特定的文化意义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传统审美之上,无论是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对角色心理塑造,对场景氛围的烘托与营造上,还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和社会学意义上,服饰都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

电影中各少数民族服饰皆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款式,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傣族服饰反映出本民族温婉的民族心理。他们喜爱明净的水、绿色的竹楼和美丽的孔雀。因为秀水清澈、透明、柔和;绿色的竹楼淡雅、明净;孔雀毛羽色彩艳丽、性情温顺,突出了傣族民族性格的主要特征。傣族妇女身材婀娜,婉约曼妙,步态轻盈,美丽动人。白族服饰则呈现出简洁、明快的风格,白族妇女服饰中的包头,透出一种高雅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表现了大理的四景“风、花、雪、月”。哈尼族服饰的色彩与自然和谐一致,表现出冷静理智、安宁温和的民族性格。彝族男子多身披毛毡,头戴英雄结,显得勇武刚强。黑红两色是景颇族服饰的主色,以白色相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朴实厚重,表达出景颇人热情质朴的民族性格。如《边寨烽火》中的景颇族青年多隆,头上戴有头饰,耳朵上还戴着耳环,他身材高大魁梧,尽显出一个彪悍、直率而又简单的景颇族青年形象。左襟短衣和织花长筒裙是景颇女子的日常穿着,以洁白的银泡装饰搭配前后肩,显得热烈明快。苗族女性多佩戴精致华美的银坠和银圈,身着做工精致的交领绣花衣和百褶裙,显得高贵端庄。拉祜族男子多着布衫,横跨长刀,不惯穿鞋,显得英武粗犷。此外,电影中的少数民族男子一般都用青布、白布或黑布包头,甚至跟女子一样背荷包、穿裙子,这些“奇装异服”和异域风貌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享受。

在现实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也受到现代服装流行元素的影响,例如牛仔裤等现代流行服饰逐渐成为许多少数民族青年的日常穿着,而传统的民族服饰只有在重要节日、婚丧庆典时穿戴。但是,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民族服饰将现实经验和历史剥离开来,成为展示民族习俗文化取悦观众的视觉盛宴:女青年们在任何时候都穿着艳丽的民族盛装,使观众恍若置身于充溢浪漫风情的异域,陶醉流连于五光十色的光影世界之中。更有甚之,一些影片中的民族服饰还融合现代流行审美趣味,按观众的口味对服饰进行了改良,混搭民族与现代的服饰元素。如《别姬印象》中改造了传统的民族服饰,彝族衣服只保留了黑色、红色和银色,表现了简洁流畅的现代流行风格。此外,民族服饰还被用在传统与现代、族人与外来者、山寨里面与外面世界的对立中来结构情节。如《花腰新娘》中凤美对阿龙表达爱恋,按照花腰彝族的传统送给阿龙花腰带,退婚时要求退回花腰带;舞龙队姐妹们赞叹和羡慕依玛时尚流行的衣着和口红;诺玛对洛霞和莉莉时尚衣饰和口红的向往。

服饰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影视服装可以体现影片的时代背景。所有这些例子说明服装犹如无声的语言向观众讲解着画面的背景和故事情景。将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背景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观众。电影《怒江魂》展现了20世纪初期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画卷。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在漫长岁月中,在怒江大峡谷练就了一套适应环境的本领,腰佩长刀防备野兽、敌人的攻击,同时也便于自己在丛林荆棘中穿行。显而易见,少数民族的服饰已不仅仅具有日常生活中实用的意义,它还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体现出不同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审美情趣与道德风貌。电影《诺玛的十七岁》诺玛的哈尼族服饰透着一种原生态的美,外国游客争相与之合影。从诺玛的服饰可以看出哈尼族的服饰千姿百态、五彩斑斓。服饰设计适宜于生产劳动,纹绣图样、配饰挂物和审美色彩都有共同的特点。哈尼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他们崇尚黑色,视黑色为庄重、圣洁的图腾符号。应该说,黑色就是吉祥的颜色、生命的颜色。哈尼族服饰在材料、颜色、配饰、装饰手法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他们身上丰富多样、色彩缤纷的服饰图案,折射出本民族的生存区域与地理环境,生动地展现了本民族祖先的英雄传奇。

总之,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表达,能够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许多电影叙事中,民族服饰往往被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或奇特景观的展示,电影叙事关注的不再是影片文化源的少数民族,而是猎奇的观众。”[4]

参考文献

[1] 谢德明.云南电影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2] 朱凌飞.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7(1).

[3] 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 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

上一篇:“(污)”与“”词义辨析 下一篇: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语篇主题连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