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视角下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探讨

时间:2022-10-03 04:48:16

体育教学视角下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与之相悖的校园欺负现象却很严重,且近年来因学校欺负行为而造成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1999年2月,北京某寄宿学校某学生因被踢伤而在伤痛和巨大的精神折磨中服毒自杀。2006年6月,北京一些中学生纠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组成团伙,对在校学生进行殴打和敲诈,引起在校学生恐慌,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最后被公安机关抓获[1]。在一些中小学生中还存在拉帮结派、抢夺钱物、敲诈、群殴等现象。尽管校园欺负行为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但将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专门探讨却只有很短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率先对校园欺负行为作了系统的研究,自此,校园欺负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从以往国内有关校园欺负研究来看,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校园欺负行为,而从体育教学视角对其进行干预的研究鲜有出现。

一、校园欺负的界定及其危害

关于校园欺负行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界定,但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所谓欺负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实施身体的或心理上的攻击或侵害[3]。校园欺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其形式有殴打、辱骂、团体排斥、敲诈勒索、起外号、散布谣言等。校园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造成的危害不言自明,过去关于欺负行为危害的研究对象也大多针对受欺负者,对欺负者研究较少。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证实,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也会滋长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欺负行为发生会给学校带来负面效应,致使学校社会声誉下降,进而对招生产生影响;对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家长因自己孩子受欺负产生不理智行为,有可能将事态扩大,导致事态升级,最终酿成惨剧。所以说,校园欺负行为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条件,而学校对学生成长要在提供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更要加大心理疏导,便于面对困难和遇到困难时采取如何应对的措施。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性格趋向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一些学生欺负行为现象增长较快,这或许与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有些许因素。在南京一所中学姓张的同学说,发生在他身边的“欺负”事件并不少见,张同学自己曾拒绝向某同学“进贡”生日礼物而招致数名同学的挖苦辱骂和有意疏远;个别同学因不满同寝室的个别同学晚间在寝室吸烟,向班主任“举报”而遭遇被举报同学的殴打……其实,身体伤害只是受欺负的孩子在校园欺负中受到的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校园欺负行为发生最明显特征也可以说是表象特征之一就是肢体受到伤害,而对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在肢体遭受侵害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有一种现象是不直接侵害身体,而是采取疏远的办法,将受欺负者孤立起来,造成受欺负者心理产生恐惧、烦躁、压抑的现象,致使学生自我心理封闭,抑郁,进而产生自杀等不良后果。根据有关资料调查得知,欺负现象在中小学校园中具有普遍性,其发生频率在各个学段有所不同,小学平均发生率在15%~30%之间;中学在10%~20%之间,受欺负者多于欺负者。在中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比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而欺负者比率下降并不明显。就欺负行为发生的性别而言,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男生人数均高于女生[4]。但近几年来也有女生用身体攻击、欺负女生的现象,而且暴力倾向很严重,大量女生殴打同学的视频频繁见诸网上,延伸了校园欺负行为的范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影响,也对校园和谐建设产生了一定冲击。

三、校园欺负干预策略与体育教学中进行校园欺负干预的可行性

有关校园欺负干预策略的研究在其他学科研究视角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尚短,研究视角较为集中在理论研究,而缺乏实践环节。本研究根据校园欺负的特点和现有的国内外干预策略,以体育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和研究视角,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意义上进行校园欺负干预的探讨,更好地预防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不仅可以给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舒适、和谐的成长环境,而且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重要意义。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中小学校园内一个无法回避与逾越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认识,主要是改善或改变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的背景环境。对于中小学生的侵犯行为进行干预时,我们应从小教育、培养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对欺负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做出积极理智的反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定、独立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5]。帮助他们形成贬低欺负行为的道德观念,在心理上产生施行欺负行为的内疚感,以此来抑制自己的欺负行为。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来为学生成长服务。体育教学在进行校园欺负干预行为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拓宽了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这便为其进行校园欺负行为干预提供了空间。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健康第一思想,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及时避险并能防止损伤的发生,掌握运动创伤和紧急情况下简易处理的方法以及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基本能力[6]。由此可见,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校园欺负问题进行干预是可行的。

四、体育教学中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干预的措施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安全至上意识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朝气蓬勃、灵动、活跃的阶段,又是一个欠缺谨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阶段。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校园欺负行为干预,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选取上,自然引入,合理渗透,不能牵强,并将校园欺负发生时所产生的背景因素与危害进行缜密分析,适时适度地进行教学渗透。另外,学校领导也要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对校园欺负问题的思想认识,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干预,更要支持通过体育教学实践,要了解体育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性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合理加工,对学生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2.加强校园欺负行为防范实践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校园欺负行为干预加强实践防范体验,要注重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特点有机渗透。并根据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时开展“体验式”授课,采用角色互换扮演的方法,以游戏的形式使有欺负行为倾向的儿童扮演被欺负者,让他们亲身体验被欺负者受到欺负时的心理状态,体验结束后要求他们表述出对自我扮演角色真实感受,分享彼此的感受,强化欺负行为的实践体验,达到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进而引导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习惯的养成,培养其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正确的应对措施和方法。能够镇静面对险境的勇敢精神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增强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在发生校园欺负行为时及生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根据以上所述内容可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园欺负行为干预具有可行性,有其长远意义和现实价值,将对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加工改造提炼,改变传统考核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全方位地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中导向性作用。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环境,尊重体育教学规律,适时渗透,有效干预与避免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为学生的健康、安全的成长提供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敏.校园欺负行为与教育措施.教育艺术,2007(8).

[2] 陈婷婷等.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中国特殊教育,2007(7).

[3] 李进拴.校园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 张敏.校园欺负行为与教育措施.教育艺术,2007(8).

[5] 李进拴.校园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6] 蒋荣.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研究与对策―盐城市中小学体育安全教育调查与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上一篇:对初中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重庆市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