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9-01 11:39:47

重庆市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围绕“健康重庆”建设,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强全市学校体育工作、推动“健康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五项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就是力争到2012年,使我市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等级,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肺活量等机能指标明显改善,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如何实现“健康校园”的目标,成了重庆市中学体育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重庆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期望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重庆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实现“健康校园”的建设目标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重庆七中、重庆铁路中学、重庆十一中、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整理中学体育现状以及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向重庆七中、重庆铁路中学、重庆十一中、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15份,回收率为92.9%,有效率问卷1050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时增加,现有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重庆市教委明确规定中小学体育课时增加到每周4节,据调查,小学已经基本落实了每周4课时的要求,而部分中学采取的是2+2(2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或者3+1(3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的体质越来越重视,而重庆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五个重庆”的城市发展目标中的“建设健康重庆”的目标也突显了重庆市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这些都让我们体育教师欢欣鼓舞,工作热情也空前高涨。然而,体育课时的增加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目前重庆市要求中小学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按此计算,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缺口至少在5人以上,工作量非常大,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

据调查,几乎中学的体育教师平均每人每周都得上20多节课。而按照规定,体育教师初中14节、高中12节为满工作量,据此计算,平均每个人每周就要超七八节课。甚至有个别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的每周甚至得上近30节课。更何况,现在学校每天还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两项工作都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到位,因此,体育教师基本上一天到晚都在操场上,或上课或组织活动。

这样的超负荷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课程过多,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没有时间参加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经常头昏脑胀、身体不适;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教师会在重重压力下失去工作时应有的激情,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后就会失去创造力和前进的动力。教师们盼望教育部门能尽早出台举措,改变因师资不足带来的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状。

2.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

通过调查访问发现,目前重庆市市内中学对于体育经费的投入虽然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需求。其直接后果就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从而阻碍了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同时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的进行。从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中可知,学校体育场地空间狭小,分析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学校属于市内繁华地带,学校可利用的场地较小,根本没有扩展空间,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学校场地活动空间就更不够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教学经费短缺,这与重庆市市内人口的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另外,体育器材不足又是另一个让大部分教师和同学对目前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持不满态度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得知,体育课上体育器材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相当不协调。在体育器材不够使用的情况下,只能让学生轮流使用,在一节时间有限的体育课上,更多的学生只能在等待器材中度过,使体育课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拥有室内体育场所空间都很有限,这就造成了当进入雨季时,一些室外项目根本无法进行,体育课自然就成为了自习课,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学校体育发展。然而,在现有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体育教师没能发现身边现成的体育资源,将它变成体育教学的财富加以利用和开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选修“走班制”是中学体育教师发展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

通过对重庆市高中生就体育态度进行的调查,喜欢体育的学生占调查总体78.2%,一般喜欢的占18.8%,不喜欢体育的只有3.0%的学生。这表明重庆市高中的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重庆市高中生喜欢体育的原因集中体现为增强体质和个人喜好两方面动机,分别占68.7%和49.9%,其次是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抗病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分别占27.2%、33.1%和25.4%,这表明重庆市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

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就是因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运动项目太多,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上得不到深化和发展。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就此原因,2010年9月重庆市十一中和巴蜀中学在实施高中新一轮课改中,对高中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实施选修走班制,开创了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时代。选修走班制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将有更多的自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导者,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学生们因此爱上了体育课,老师们也变得更有动力和成就感。

“走班制”是中学体育教学一种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可行的教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重庆中学体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很有多问题有待解决:有些教师专业水平还达不到开课标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项目设置过多过杂,有些项目因场地和设施的局限难以达到预计的效果;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滞后让课堂监督成了空谈;实施时间太短还难以评价其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三、结论和建议

1.破除体育教师配置的制度障碍,尽快解决中学体育师资缺口大、现有教师工作量较高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与解决:①破除体育教师配置的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定向或采用特岗招聘的办法补充体育师资。②加强兼职教师培训。有关部门应加强转岗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培训,尽量使兼职教师达到合格体育教师的要求,使班主任教师可以辅助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育运动。③出台行政问责机制。校长应当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开展体育运动不力的学校,实行校长问责制度。

2.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硬件环境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实现中学体育课改的硬件基础,没有场地和设施的保障,“阳光体育”和体育“走班制”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如目前有几所中学已经从繁华的市中心迁址到郊区,新的校园内体育场地和设施都很完善,基本上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标准,能够满足体育课教学需求,值得借鉴。

3.体育选修走班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还给了学生一个他们真正喜欢的体育课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持续、深入的发展,广泛的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①教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各个学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针对选择项目开设的问题,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综合考虑,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精选部分可行性强的项目,提供给学生选择;②教委应协同学校,分批组织教师进行不同项目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③组织专家通过小范围的教学测试,选择或编写适合的教材。④尽快出台课程监督细则和评价标准。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考试作为目的,保护好学生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⑥学校应定期举办健身大讲堂,融合健身知识、奥林匹克知识,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体质。

4.加大体育教学的检查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检查,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既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采用激励机制,让体育教师能乐于从事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亚娇,袁辉,夏光.浅谈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的现状及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2] 王振萍.乌鲁木齐市六所中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教学探索,2010(11).(责任编辑 王 颖)

上一篇:体育教学视角下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探讨 下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