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3 03:30: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行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出血;临床疗效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大脑实质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其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西医的主要原则为脱水降颅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等,但治疗疗效欠佳。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是目前急性脑出血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对于中风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我科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治疗,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的ICH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7例,脑桥出血6例,颞叶4例,枕叶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9.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4例,脑桥出血8例,颞叶4例,枕叶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 。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疾病诊断标准(1996)》进行中风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入院时有脑出血的典型症状和体征;②头部CT或MRI证实为脑出血;③发病72h以内;④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同意在我科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因脑外伤、颅内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梗死、血液病等所致的脑出血患者;②发病时间在72h以上者;③中毒、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昏迷;④发病时伴有严重的心脏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患者;⑤曾经有脑出血、脑血栓者。

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2.1综合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的综合疗法治疗,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低颅内压、调节血压、抗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2 中医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及中药汤剂。方法如下:①于住院当天开始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1次/天,静脉滴注,连续滴注7天。②住院第8天起,给予中药汤剂,方剂组成:黄芪60g、党参30g、赤芍30g、丹参30g、地龙3g、川芎6g、红花6g、白术10g、茯芩10g。每日1剂,分3次水煎服。必要时胃管鼻饲给药。以15天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的差异。

2.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判定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等方面的内容。总得分为 45 分,NIHSS 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30天记录2组患者NIHSS评分。

2.3.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疗效评价:①痊愈:病残程度0级,功能缺损积分减少81%以上;②显效:病残程度1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6%81%;③无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痊愈+显效为有效。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3 结果

3.1.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30天,2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成人致残的主要原因,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血肿扩大及周围脑组织水肿是其病情加重及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目前多采用常规内科药物及微创手术,但疗效不甚理想。因此减轻水肿及促进脑出血昏迷病人的苏醒,对于治疗脑出血病人有着重要意义。西医治疗本病以控制血压、减轻脑水肿、对症治疗为主,但常规西医保守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而中医学在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预防调摄、康复等各方面己趋统一和完善,因此,积极发挥中医学在治疗脑出血方面的优势是临床中值得重视和开展的一个课题。

脑出血在中医范畴属于中风,多由于患者正气虚弱,内伤积损;情志过极,化火生风;饮食不节,痰浊内生等原因所致。其中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治疗原则为扶正固脱、开窍醒神;平肝熄风,化痰通络。基于上述理论,中医药在中风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对照组仅行西医治疗,而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结合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稳定期给予辨证中医治疗。急性期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是由祖国传统名方安宫牛黄丸提取而成的水溶性静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之功。可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昏迷,偏瘫口罚煌馍送吠矗神志昏迷;酒毒攻心,头痛呕恶,昏迷抽搐。脑栓塞、脑出血急性期、颅脑外伤,急性酒精中毒见上述症候者。同时在稳定期给予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的汤剂治疗,方中重用黄芪、党参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祛瘀通络,周流全身;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活血通络祛瘀;给予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醒脑静注射液加上述汤药共奏开窍醒神、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后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

[2] 张光亮,徐忠烨,马颖,等.不同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3):12913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 5556

[5]王建龙,曹利民,李红琴,等.急性脑出血患者近期临床转归与腑气通畅程度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8):716719

[6]秦松.分期辨治急性脑出血35例[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115116

[7]韦拳堂,钟志伟,佘海锐.120例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8):3132

[8]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1

上一篇:关于初中化学新课标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试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