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时间:2022-10-03 02:45:10

浅谈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摘要: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长久的社会组织,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人的社会化始终与家庭有密切关系。本论文主要从家庭对儿童情绪社会化、道德心社会化、人格社会化和性别社会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会化 情绪 道德心 人格 性别角色

中国分类号:B844. 1

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把一个自然人社会化的复杂过程的开始。

一、家庭对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影响

(一)情绪社会化与社会性参照

情绪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父母是婴儿两个同样重要的有效情绪信息的来源。当父母不在场时,婴儿就转向其他不熟悉的成人,尤其是经常和他们进行情绪交流的人。实际上当孩子拿不定主意时,照料者的情绪提示鼓励他在有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陌生的游戏室里,孩子总希望能看得见照料者,如果照料者离开,他会放下手中有趣的玩具,在视野范围内搜索照料者,因为他们还想看到她的笑容,听到她的声音,从中获得信息。

社会性参照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社会性参照是指有意识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它最早出现在婴儿8――9个月大的时候,是相当复杂的社会能力:凭借着利用诸如面部表情这样的线索,婴儿不仅需要社会性参照来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而且还能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这些行为的意义(Mumme&Fernald,2003)。尤其是在情绪社会化的早期,婴幼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参照父母及其他养育者的情绪表达学会如何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不仅使自己的情绪表达更加有效,而且更加符合情境的要求及社会的规则和价值标准。

(二)情绪社会化的途径

1、直接教导

母亲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反应去强化儿童做出积极情绪行为。以无言的模仿、对角色的认同、对期望的交流等方式,作为情绪的引发源,儿童能直接、自发地受到无意的暗示而表达自己的情绪。

2、间接指导

在引发源与其后发生的体验之间常常有某些情境因素介入,尤其是父母有意教导和干预起重要作用,如模仿、认同、社会参照均被利用为间接教导的媒介。

3、期望交流

这是指接受他人在一定场合的交流信念和期望的影响。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对儿童提出一个期待发生某种情绪的建议,他很可能根据建议扫描自己的情绪体验,企图与这个建议相匹配。

二、家庭对儿童道德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学习理论者的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者们认为儿童在学习父母的道德准则也是在学习父母依据这些准则行事的自觉性。可以这样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发生在他们愿意在按照被指示的那样去做的时候。在这里,儿童与父母间情感与尊重的强有力联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认同,在要取悦父母的愿望推动下,使得父母成为与他们阵线一致的良师益友。这样的联系促使儿童采纳父母的观点和价值体系,继而使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行为。

理想的情形是,父母鼓励一种合情合理的遵从,使儿童学会亲社会(与相对)类型的行为,以确保为社会所接受。尤其需要认识到的是,一味地不遵从不利于良好适应,一味地盲目遵从则缺乏个人主见,同样不利于良好适应。拒绝遵从那些已为群体所接受的的标准,这样的儿童可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人。这就其社会性发展而言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样一名儿童就被剥夺了来源于归属感和同盟感的学习经验。

(二)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在起开创性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中阐释了儿童的道德推理在从4岁直到青春期之间如何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在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他律或道德现实主义)。道德规范被认为是绝对的、本质的上基于权威的一个片面系统,因而在儿童看来是外部强加的。责任被视为对权威的忠诚和绝对的服从。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导起着显著的作用,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发展。

(三)道德心的发展

1、宣称权力

最具一致性的发现可能是宣称权力(专制、严厉、盛气凌人的态度)与各种道德行为测量指标间的相反关系。这一发现符合不同性别和整个儿童期阶段儿童的情况。严厉的惩罚,只能使儿童与采用这样方法来灌输“道德”规范的人变得疏远。儿童所学到的不是对这个人成人产生认同并吸取这个教训,而是设法在下一次不被抓住。

2、收回爱与认可

因父母威胁要收回爱与认可而发生焦虑,这在儿童教养过程中是很显著的现象,但这并不十分有助于儿童内化父母的价值标准。不过,有证据表明,收回认可的威胁(如“如果你那样做了,妈妈就不爱你了!”)有助于抑制愤怒。这种威胁所造成的焦虑会导致对敌意冲动的克制。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使儿童更容易受父母影响,从而给父母造成已达到期望结果的印象,但这并不一定真正促进道德发展(即内在道德判断)。这样一来,儿童就可能会压力自己的痛而对别的儿童有进行打骂的冲动,但并未感到用攻击来表明自己的不满是不对的。

3、诱导

这是一种于道德发展最为有益的管教方法,包括父母指出儿童行为的后果并给出理由和解释。通过这种方法,儿童就能学会理解为什么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些事。

参考文献: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雷雳 张雷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陈少华 《情绪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英)茱莉亚.贝里曼 戴维.哈格里夫 马丁.赫伯特 安.泰勒 《发展心理学与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陈少华 《人格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美)David R.Shaffer 《发展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建筑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下一篇:泰语中量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