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初探

时间:2022-10-03 11:26:37

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初探

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4年的老教师,从一线教师逐步走向教学的管理者,对今天教育教学的现状有许多困惑和思索,但从我教过的学生来看,总有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不是说他们考试的学业不好,可以说考试成绩还相当不错,但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显得薄弱。追根溯源就是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对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培植得不好,甚至弱化其这方面的达成。而研考课标就会发现,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有明显的要求,初中地理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一、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诸多困惑

就我在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困惑:

困惑之一:课时紧,教材都处理不完,哪来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困惑之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问题压力太大,承担不起;

困惑之三:社会实践活费时、费力、费劲、直接成效不显著(书面考试);

困惑之四:活动方案编制、评价体系构建不完整导致活动单一,预期达成度低;

二、如何更好解决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诸多困惑

我们要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在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做过一些尝试,供大家分享;

(一)合理整合教材活动类型,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1)学生自己动手类: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仪、等高线图的制作,八年级上册中国行政区图制作等,教师就完全可以学生在假期或课余进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对地球大小、形状、经纬网、等高线、中国各省区、位置等都有深刻印象,甚至终身难以忘记。教师同时进行展示、展评,精品还加入到学校手工制作展厅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也得以极大调动;

(2)就近就地取材类: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预报》、八年级上册,《河流》、《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等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职业资源优势,学生家长在德阳市气象局、水务局、环保局工作,就请他为学生讲解相关原理、成因、意义、影响等,这比地理老师本人更专业、更具体、更真实;

(3)亲身实践类:可利用学校、年级组社会实践周巧妙插入地理实地实践活动内容,如环境保护,河流一节,针对德阳市保护母亲河活动,教师事先做好方案,提出相关实践内容,同时将河流成因、流向、水质、水文、灾害进行考察,各自形成报告,教师再要求由学生提供题材、数据汇入学校演讲报告中,学生非常有成功感、自豪感。

(4)激趣实践类:初中地理课标要求,“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如初中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民俗与旅游》一节,就可以利用国庆大假、学生寒暑假让家长带自己的孩子进行适当旅游,当今旅游已成为家常菜,但更多家长和学生紧紧是玩玩、开心而已,教师必须提出相关要求,如,运输工具的特点、线路设计、相关景点民俗、民风、民情等,制作成视频,在学校开放周时间将精选好的视频当着家长、学生的面精选播放,家长有荣誉感,觉得钱花得值,学生有兴趣感,在快乐中求得知识与同学老师的认可,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得到极大提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合理利用时间节点,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教材每册有难、有易,有松、有紧,可以打破不同章、册序列,容易的章册多安排活动,难度大、时间紧的章节少安排活动,我们的时间自然就不会紧张,书本知识传授也不会缺失;使书面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课堂上灵活吸纳理论知识。

(三)合理、科学分组、确保开展实践活动安全

安全是我们开展任何活动第一要务,势必确保师生安全,教师首先拟定活动安全预案,并根据所在班级学生人数把组织能力强、安全意识强作为小组组长,每组5人,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太多管理难度就会增大,同时活动之前教师务必召开小组联席会,将注意事项、活动要求、目的、活动总结,对个别学生实行个别保护与跟踪,在活动中老师,勤观察、多提示、防微杜渐,把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活动圆满达成。

三、加强初中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已成为一种顽症,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同时实践是学生认知的基础,尽管学校教育中以间接知识为主,然而不等于说学生能脱离实践而生活,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仍然是实践,同时,也不等于说,书本知识是源泉。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当然这里有一个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形成概念和理论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下一篇:中职学校汽修专业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