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时间:2022-10-03 11:09:01

浅谈初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体会到学习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胆创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教学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操作过程,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创造机会,使其创造思维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和挖掘。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如何使单一、被动的传统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激情四射的课堂呢?就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一套高效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基点,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之源,是成功的催化剂。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将严密的抽象的学习知识演变成生活中一个个可触摸、可感知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索它,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参与到课堂的人都能全身心的投入,能享受到学习中蕴含的美,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课堂上,多一点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能真正地领略到学习的美!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成功地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所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各科知识的奥秘。

2.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来进行。在教学中,优化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兴趣得到升华。

(1)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最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体会到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形象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过程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知识概念立刻变得视觉化、形象化和具体化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极好的记忆效果,。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要抓住机会多表扬、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把他的积极的情绪转化到学习上,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施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

教学应该是创造性的活动,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奠定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堂逐渐地被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创设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来组织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变。使原本被动、沉闷的课堂大为改观,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极度增强。

三、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讲练结合

上课时教师要精讲,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思考和学习。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必须把握好上课的前20分钟,因为这一时段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枯燥的低效课堂”向“活力四射高效课堂”的转型。

2.练习要适量、有坡度

练习要适量,确保学生能完成。同时,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要想使练习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

3.规范表达方式

学生的课堂表达用语,必须规范。在表述问题时,其表述语言必须要体现对知识问题的逻辑思维步骤。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持之以恒,使这种规范变成学生的习惯。

4.亲力亲为批作业

“把作业放手给小组长”的观点和做法,我从不认同。作业,最能体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作业,能很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和纠正。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用“脑”听讲,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尤其不能抄袭作业。强调对易做的题目不能掉以轻心,做到全面检查。

任何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提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高效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会立竿见影。

五、复习要有计划,有目的,要因材施教

无论是平时复习,还是中考前的复习,教师必须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复习计划,严格按计划行事。复习时,可以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编在同一组,留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练习,达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其他同学,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题,这样有助于优生思维的拓展。

总地来说,在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只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思多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一定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爱是一种责任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