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危机的实质是技术标准之争

时间:2022-10-03 09:14:09

“中国制造”危机的实质是技术标准之争

“中国制造”是近一段时期来海外媒体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不过,如果撇开西方恶意丑化中国出口商品这一做法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实质上都是标准之争,极个别不合格中国出口商品被人抓住把柄,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标准意识的缺乏以及我国标准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近日,上海静安寺久光百货商厦正在推售产自日本的大米,其中新县大米每千克售价99元人民币、宫城县大米每千克94元人民币,其售价超出我国大米近20倍。然而,多数人或许不知道,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依据我国标准,对日本大米的检测项目只有30项,而日本对我国出口大米的检测项目多达129项。由此可见,日本的商品检验标准比我国标准要高得多、严得多。

在当下这个世界上,谁制定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贸易主动权,而标准的背后,则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角逐。依托强大的科技实力,发达国家制定了成千上万的产品标准、生产标准和检测标准,构筑起一道道技术性贸易壁垒。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重均已超过80%,日本更高达90%,而我国至今才达到44%。长期以来,我国的标准体系一直比较落后,低水平的标准体系,使我国不少企业长期在较低水平上组织生产并参与国际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

不要说对发达国家的国内标准,即便是由发达国家掌控的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我国很多企业和专业机构对此也不甚明了,更不用说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了。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监处处长何宇平分析说,目前国内企业主动了解国外标准及其变化的确实不多,有些企业即便想了解,也苦于没有信息渠道。

标准是人制定的,理应严格执行,但对于标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陷阱”,我国一些出口企业也往往缺乏认识。

据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士介绍,前些时内地一家生产电池的企业遇到麻烦事,他们出口某发展中国家的电池被该国官方检验机构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被退运回国。这家企业负责人很是纳闷,因为这些出口电池的价格、质量标准都是由某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制定,双方签了正式合同并在合同上写明的。但经详细了解,才发现其中有“陷阱”。由于该国老百姓购买力较低,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该国进口商一味压低价格,内地这家出口企业只得采取进口商的标准组织生产。本以为进口商书面同意降低质量标准,不会有问题,但某发展中国家官方检验机构却认为因产品质量低于该国国家标准,进口商即使认可也不能进口。

近日美国玩具巨头美泰公司大规模召回2100万件产自中国的玩具,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从标准制定到品牌、设计、主要原材料供应,都是美泰公司一手包揽的。问题出在某油漆供应商向美泰公司认可的玩具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油漆,该供应商以成本低廉的含铅油漆冒充成本较高的无铅油漆,而美泰公司疏于质量检验,致使带有含铅油漆的玩具流向国际市场并引起轩然大波。

在发达国家,质量管理早已从最后的产品检验转为全过程监管,即从源头抓起,如对食品等敏感商品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包装、储运、出口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进行实时监控。在我国,已有一些企业开展了这种全过程质量监管,如对美国大量出口汇源果汁的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但也有一些企业尚未做到或执行得不严格。据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士介绍,过去我国甘蔗收割后,都是将甘蔗装上卡车运往糖厂榨汁的,但收割不久的甘蔗容易发霉,从而影响甘蔗汁质量。一些企业到国外考察,才发现国外厂家是在田间地头第一时间榨汁,发霉难题迎刃而解。

但是全过程质量监管标准制定出来容易,执行起来并非易事。这显然与不少人根深蒂固的“结果至上”有关,而如果“程序至上”的观念不能在国人脑海中牢牢扎根,那么再严的出口质量把关也是难以奏效的。(摘自2007年8月24日《解放日报》)

上一篇:“中国制造”经得起全球考验 下一篇:加快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步伐 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