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与西洋拳之对比

时间:2022-10-03 07:58:17

中华武术与西洋拳之对比

中国武术讲“武以载道”,武术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甚至民族精神的载体。武术人除了传承和修炼技术,更重要的是发扬尚武精神――不但要强大自我,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这就是武术的侠义和勇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义之所在,止戈为武。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和数代人的智慧结晶,俨然形成了一种综合文化,它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哲理性于一体,是任何西方格斗技术都无法企及的。这也是中华武术与所有西洋拳的最大区别所在。

具有如此厚重的内涵,就使得中华武术和西洋拳有了太多的区别。

技击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战乱促使武术成为人们防身抗暴、杀敌保身的一门综合实用技术。所谓综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兵器、暗器之外,传统武术的修习者还要练习硬功、轻功、气功等各种功法,通过套路的传承和修炼,掌握各种实战技术。闪、腾、挪,踢、打、摔、拿,在各种情况下,全身都能整体配合作战。通过内外统一而修,从而内外统一而用,表现为最节能、全方位的、攻防合一的、高度技巧性的技术。而西洋拳,大都是单一性的技术,只是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能力进行开发,往往是顾上不顾下,四肢分家,不能形成全身的有力配合。

在训练方法上,西洋拳一般都崇尚力量和肌肉的训练,西洋拳手没有一个不是肌肉发达,力量凶猛的。但是中华武术的训练并没有把力量训练放在第一位,而是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双修,把气功修炼和外功的修炼提到同等位置,以“丹田呼吸”为主要训练方法,非常强调内劲的修炼。而西洋拳根本并不知道内劲为何物,更不用说练法了。而外劲的锻炼,中华武术也不是以训练肌肉为主,而是重在锻炼“筋骨”,拳谚说:宁可筋长一寸,也不肉厚三分。中华武术理论认为肌肉并非力量的源泉,只有筋骨劲才能把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点,爆发出来。

从拳理上说,中华武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道德径、中医、兵法学、佛学等都有包容。而西洋拳只是一门技术,还未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中华武术是扎根在中医学基础上的,所以技术和养生就紧密结合。武术的修炼既是锻炼格斗实战技术,又是实践自我养生之道。这是西洋拳所不具备的,西方格斗技术一般都忽视自我养生,而是一种对身体摧残式的强化训练,所以西洋拳的高手很少有长寿又能健康的例子,最典型的是拳王阿里,42岁就身患帕金森综合征,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再去战胜对手了。而中国武术中的高手一般都是老而弥坚,很多人年龄越大,功夫越好。很多人通过习武而懂医,成为亦武亦医的武林高手。中华武术拳派众多,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套路。套路融实战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每招每式既有实战含义,又体现艺术美感。而西洋拳,只是单招的简单组合,无法形成表演的艺术性。

中国武术讲“武以载道”,武术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甚至民族精神的载体。“习武先习德”,是所有武术人入门第一课。武术人除了传承和修炼技术,更重要的是发扬尚武精神――不但要强大自我,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这就是武术的侠义和勇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义之所在,止戈为武。修炼中华武术的目的既是成为勇者,具备无所畏惧,不可战胜的精神;又要成为仁者,兼爱天下才能仁者无敌。

上一篇:孟永明 新雇主的卓越之道 下一篇:王微“土豆”播出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