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人信息权

时间:2022-10-03 06:51:00

浅析个人信息权

【摘要】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而公民个人信息及其上的权利的属性特点的明晰有利于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文章明晰个人信息及相关权利的特点,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提供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越来越普遍。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的基础。个人信息越来越显示出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于是,追逐利益的人们把个人信息当成了商品。侵犯公民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公民个人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成为必然。

一、个人信息

(一)简介

个人信息指与特定个人相关联、反应个体特征的具有可识别性的符号系统,它包括个人身份、工作、家庭、财产、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内容。如,设定权限的QQ空间内容、网银密码、电子邮箱地址等。因此,我们可以说个人信息指不愿让除特定的人或集体外的他人知道的信息。

(二)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其上在对个人信息进行说明时就指出了内容的繁多,不能列举。个人信息的内容应与隐私权中的隐私进行区分。现在,我国还没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而对其保护,有人建议扩大隐私权的内容。当然,也有许多学者反对这种做法,倾向于以专门的个人信息权进行保护。笔者也不赞同将个人信息加入隐私权进行保护。个人信息与隐私有二者虽有交叉,但不会完全重合。在具体到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时,二者的差别更能体现出来。

(2)非公开性。这里的非公开以其针对的对象为标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除本人外的他人不可知,如个人隐私秘密。第二层,除本人及特定的个人及集体外不可知,个人信息应该属第二层的非公开。一方面,为社会管理的需要,我们的信息档案必须为国家所掌握;另一方面,信息社会人们依赖信息的交流进行交往,必须让渡一部分的信息让他人了解。这也可以说是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区别。

(3)可识别性。能根据一条或多条信息指示出特定的人。身份证号码,这一条信息就可以辨识出一个特定的人。而姓名类的,因为可能会有重复,一条并不能代表一个特定的主体,若是有其他信息的辅助,则可以指出一个特定的人。进行识别的主体,应是信息的主体。一方面,信息主体对自己的信息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若信息主体不认为信息对应的是自己,就没有侵权认定的必要。若存在其他的争论,可考虑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指出可识别性的原因在于,不能识别出的信息,对信息主体的损害几乎是不存在的,同时,就是在侵权行为认定时也太困难。

二、个人信息权

(一)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个人信息权指保护公民个人的信息不被泄露,公民对个人信息支配控制及个人信息权遭受侵犯后救济的权利。首先说明,虽然现今没有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但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属于具体人格权的一种,以下的讨论均是在此基础上。

个人信息权的主体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及其他组织。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息主要通过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我国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这些进行了规定。至于更加细致的信息是否需要保护不在此讨论。

个人信息权的客体就是个人信息,上面已做过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就是个人对自己信息的决定、控制、支配权。具体包括:①保密权,非经本人同意,保存信息的国家或了解信息的个人不得公布信息或另第三人知道。②知情权,即个人依法享有知悉、查阅、复制本人信息的权利。③修改权,个人拥有请求对不准确的信息修改的权利。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公共机关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保存。若信息不准确,不利于个人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国家行为的施行。④控制权,个人享有直接支配并控制个人信息的权利,决定本人是否能及以何种方式、何种目的、多大范围被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权利。⑤救济请求权,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的相关权利受到公共机关或其他个人的侵犯时,拥有的请求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的权利。

(二)个人信息权的特点

(1)专属性。个人信息权随自然人的出生而存在,死亡而消灭,与权利人相伴始终。不可转让;不得抛弃,权利本身不得抛弃,其客体个人信息可以;不得继承,随权利人死亡而消灭。这也应该是具体人格权大都具备的特点。

(2)非财产性。人格权是否具有财产性,学界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属具体人格权,且不具有财产性,但不认为人格权都不具有财产性。人格权中内容较多,应具体分析。单就个人信息权来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个人信息权益的商业化利用越来越普遍。在司法实践中,关于这一方面的纠纷也逐渐增多,而在个人信息权的立法思考中,则不得不考虑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就有人考虑财产性的引入。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个人信息权具有专属性,不可转让,这一显著特性就对其的财产性做了限制。其次,现实生活中,非法从个人信息中获利及侵犯这一权利后的经济赔偿不能用来说明其具有财产性。非法获利本就应受处罚,经济赔偿只是救济方式。最后,需要说明个人信息权中包涵利益因素。个人可以从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但这些都与一般的财产性权利有本质的区别。

(3)内容的广泛性。个人信息权的内容包括从信息的收集到保存、使用等一系列的过程,也包括受侵犯后的救济权利。

(4)可限制性。 此指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应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个人信息种类繁多,权利内容涉及范围广,边界较难划分。法律基于对人权的尊重和对人格权的保障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但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应该有一定的限制。个人信息的收集一开始多是由国家机关为行政目的而进行。个人不得以自己的权利为由,妨碍这一活动。此外,官员或公众人物等因为职业等要求有更多的限制。

三、结束语

世界范围内,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已成为共识。现实生活中,此类纠纷案件频出,亟需法律的出台调整。目前,我国众多学者正积极进行着这一方面的立法研究。关注个人信息及相关权利的基本特点,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相信能制定出更高水平的法律法规。

上一篇: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 重要的是调结构... 下一篇:前三季度建材工业经济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