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10-03 05:53:54

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为避免家庭作业效果不理想,就应当意识到,家庭作业的设计,除了巩固与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之外,还应当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从设计趣味作业、设计实践作业、设计个性作业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家庭作业。

关键词: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70-01

1.设计趣味作业

1.1 设计游戏类作业。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题。比如:可以将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计算题改为"数学口算直通车"、"算一算如何摘取星星"、"闯关夺宝"等等。这种以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为特色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因而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练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认识数学知识。

1.2 设计角色类作业。小学生往往都爱表现,常常喜欢扮演一个个生动而活泼的动画形象。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孩子们尝试扮演不同的动画角色。设计趣味性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还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数学知识充满情趣。

2.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2.1 小学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模式。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问题,对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给他们提出的要求可以高些,要求他们掌握题目的多种解法,相反对那些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数学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 只要求学生能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解题的解法就可以了,这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其适合复习课教学的作业布置:例:小红花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 150 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2/3,求女生有多少人?案例解法一:把它看成分数应用题来分析求解,把全年级人数看成单位 1, 女生人数就是全年级人数的 2/5, 可以列式为150×2 / 5=60(人)。案例解法二:看成数学和倍的应用题,把女生人数看成是一倍量,男生人数就是女生人数的 3/2 倍,可以列式为:150÷(1+3/2)一 30(人)。案例解法三:看成平均数应用题,全年级共有 150 人,把它看成是总数, 份数是 2+3=5 份, 求出平均每份人数 150÷5=30(人),再用 30x2=60(人)。案例解法四:看成是正比例应用题,根据每份的人数是一定的,人数与份数成正比例,解:设女生人数有 X 人,得到比例 X/2=150 (3+2),解得 X=60。

2.2 小学数学题的程序练习模式。教师通常在一道有难度的舒小旭作业题中, 设计出多个小问题,这些小数学题又是互相关联的,往往是前面小问题是后面小问题的铺垫和基础, 后面小问题是前面小问题的难度提高和发展,数学作业题的解题过程就有难度了,由此进行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难度, 这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小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既可按部就班地按照程序做, 也可间隔性地做到最后一小题,提倡有能力的学生直接做最后的小题。该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 对学生对以后数学学习的数学思维的培养, 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帮助的意义。

3.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学以致用永远是学习的最终的目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如我在教学了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后,让几个同学合作到操场测量旗杆、教学楼等的高度。至于需要什么工具几个同学自己讨论决定,并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详细的做好记录。

又如我在教了九册第一单元《数的奇偶性》时让学生去探究①小明和小亮两个小朋友玩接球游戏,一开始球在小明手中,扔80次后球在谁的手中?199次后呢? ②"1+2+3+4+5+6+7+8+……+2010"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1+2+3+4+5+6……+2011"的结果呢?你能得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吗?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数的奇偶性巧妙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探究奇数和偶数的和差运算规律,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

应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自觉自主的探究学习中,在自发自愿的合作交流中,感知"新课程下的现实数学",享受"快乐数学"。

事实证明,个性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地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度和量,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祖辉.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布置之我见 [J]. 教学管理 ,2006(1).

[2] 张志伟.作业选择与布置[J].上海教育科研,2005(1).

[3] 严润兰.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J].教学与管理,2005(9).

[4] 刘永忠.分层布置作业浅谈[J].教学研究,2006(1).

上一篇:核设施智能安保技防系统的构成分析 下一篇:浅析中职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管理教师的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