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提线木偶戏人物形象解析

时间:2022-10-03 04:09:15

【前言】壮族提线木偶戏人物形象解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眉毛。壮族人对两性的眉毛有独特的审美观,这点在木偶人物的刻画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传统木偶戏剧目中,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要少,所有刻画眉毛部分,女性角色较为统一的以眉毛细弯似初月,作为人物共有特点。而男性的人物角色在眉毛刻画部分较为细分。一般分...

壮族提线木偶戏人物形象解析

摘要:靖西市属于壮族人聚集较为密集的地区,壮族提线木偶戏,是靖西市流传历史较为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透过理解木偶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可以反映出壮族人们的审美观,更好展现壮人特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壮族;木偶戏;脸谱;服饰

壮族提线木偶戏是靖西当地群众喜爱一种民间戏曲,别称“木雕戏”、“土戏”,因演唱时多用“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为“呀嗨戏”。提线木偶戏在靖西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他的来历有三种传说,但因无明确的史料记载,这里也不深入展开追溯,本文仅就壮族提线木偶戏人物形象进行解析

提线木偶的脸谱一般用秋后砍伐的柚子木或银木雕成,打磨后,涂上褐石,根据人物个性用墨描绘五官,肩架配衣服,并在衣服双袖、双肩和背部系上细绳,细绳上端连接挂钩把手,由表演师操纵动作唱演。木偶身高一般一尺左右,人物有“文武”、“青衣”、“小生”、“须生”、“丑生”、“红脸”、“花旦”、“刀马旦”、“闰门旦”等。①壮族提线木偶戏并没有固定唱本,多是有表演师根据古典小说随性编唱。他的剧目多以古代经典小说、传说或某一典故场景为主,传统的人物服饰只有古代装束,尤偏向于宋代服饰。但壮族是个富于创作的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在吸取汉人的艺术精华同时创作出赋有壮乡独特审美的木偶人物。壮乡人利用自身的审美,对木偶戏人物进行加工,使木偶人物的个性、身份地位可以透过脸谱及服饰得到鲜明的体现。为使更多人了解提线木偶戏的人物审美,也为了对靖西木偶戏人物服饰特征进行文字上保留,本文探访了靖西县亮表村大晚屯,提线木偶戏第八代传人黄文超进行整理记录而成。

一、脸谱特征

(一)眉毛。壮族人对两性的眉毛有独特的审美观,这点在木偶人物的刻画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传统木偶戏剧目中,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要少,所有刻画眉毛部分,女性角色较为统一的以眉毛细弯似初月,作为人物共有特点。而男性的人物角色在眉毛刻画部分较为细分。一般分为四类,一是以壮族对男子大刀眉作为审美主体,这类角色首先确立属于正面角色,代表人物形象正直,如爱国将军、忠义之士。二是眉毛较为上扬,眉尾有缺口,代表人物形象较负面,但仍可以从其他细节体现人物具体特征,如同是盗贼角色,却可通过其他细节区分是侠盗或是匪盗。三是男性角色细柳眉,这类形象往往描绘奸佞角色,如扮演宦官、油头粉面登徒子等。四是眉毛形状夸张或不规律,这类人物的身份特征要根据其他细节描绘区分。

(二)眼睛、表情。在眼睛的刻画方面,男女眼睛多以丹凤眼为主,眼珠较小,眼角上提。但在形象较为鲜明人物描绘上仍有区别。如描绘尖酸刻薄之人,一般眼睛微圆,眼白面积较大,眼球只用面积很小的黑点代替,眼神较为空洞;描绘英勇将军时,眼睛会较大,眼珠也较大,显得人物目光如炬;描绘反面人物时竖眉、瞪眼、龇牙,神情凶狠,令人生畏;还有种眼睛,直接用圆点表示,增添人物喜感,这类人物一般属于善良的神、怪存在。

一般剧目中,眉毛、眼睛及表情是确定人物的个性形象的方式。男性大刀眉形象一般都会配上抿嘴或微笑形式,这类人物是脸谱化的正面形象。而前面提到的眉毛上扬,眉尾有缺口的人物形象,如果配上笑容或微笑时,往往人物角色忠奸设定比较暧昧,如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侠盗等。但形象是抿嘴或严肃的,就属于脸谱化的反面人物形象。女性人物的表情一般分为微笑、抿嘴笑、严肃。微笑及严肃很容易区分人物形象的正反面,而抿嘴笑就要根据具体的腮红和服饰决定角色的个性、身份。

(三)胡子、皱纹。胡子、皱纹是最直观判断人物年龄的一种面部装饰。男性胡子刻画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画到人物脸上,这类造型一般刻画的是比较神化的忠勇民族英雄形象,像民族英雄侬智高等。一种是粘贴毛发到人物脸上,这类造型又细分为两种。正面人物的胡子比较厚重整齐,突显人物端正祥和之气,如武将关羽、张飞,文人屈原等;相对,反面奸诈人物的胡子比较稀疏凌乱,反显人物老奸巨猾感觉,如秦桧、严嵩等。

皱纹则是男女形象都有刻画的。一般有抬头纹、鱼尾纹、法令纹三种纹路,纹路的多少体现了人物的年龄。如描绘3、40岁的人物,一般只有在眼睛下画上一笔鱼尾纹即可;在年长的人物可适当增加眼纹数量与法令纹;三种纹路同时出现在人物脸上时,一般就表示形象正面的长寿人物,或是得道成精的神、怪角色。

(四)腮红、面部花纹。木偶人物的腮红,其实表现的是人物的脸色。女性形象中,以橘黄肤色代表负面形象,橘黄肤色配上严肃表情,体现了尖酸刻薄、阴毒的妇女形象,这类形象一般出现在剥削阶级的女性角色。肤色微粉的女性配上微笑,描绘的是善良的上层阶级女性人物;配上抿嘴笑,描绘的是淳朴的平常女性人物。而女性肤色一般由白里透红、粉红、红、淡橘、橘黄过渡,依次表现了女性人物的性格的好、坏程度。

刻画男性人物时,除个别角色,如黑脸的代表包拯、张飞、李逵等较为典型的特殊形象外,男性人物用肤色界定角色个性虽不如女性般明显,却有独特的面部花纹。此类花纹并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体现的人物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图案、纹路对称,脸型方正,符合壮人均衡对称的审美观,描绘严肃威武的正面形象;二是图案不对称,或脸型扭曲,龇牙咧嘴,表情狰狞,刻画阴狠毒辣之徒;三是木偶戏中唯一特殊的人物,满脸都是密密麻麻的黑痣,是传说中木偶戏的祖师,称为开光郎,充当木偶戏的报幕、串场工作。

二、服饰特征

(一)头饰。帽子是人物头饰主要部分。帽子分为多种,有明确身份地位,皇帝戴的冠冕;官员戴的乌纱帽;武将戴的头盔。也有较为花俏的帽子,花帽中区分女帽的是,帽子正面中心花朵,可以是绣的花,也可以是画的花。而男帽正面中心,则用镜面或宝石区分。木偶戏中人物的花帽是极为讲究的,花帽上一般装饰有绒线球、塑制的或布制的宝石和珍珠、彩带、吊穗。帽子越花俏所代表的人物地位越高。如同样是上层人家的小姐脸谱,头带花帽,花帽上绒线球围满帽顶,帽面上绣满珍珠和花,吊穗上珍珠较长的,就是公主形象的装备。随着身份地位下降,帽子的装饰也逐渐减少,但大户人家的小姐的花帽仍是较为花俏,帽子上的绒线球也不会少于3个,仍保留珍珠、花、吊穗作为装饰。如要表示尖酸刻薄的形象,花帽就会很简单,多采用彩带在帽子上粘贴成图案,再添置简单吊穗和绒线球。而小户人家或寻常百姓女子就只是简单的花帽,没有绒线球和吊穗,只有一些布制的珍珠和花作为装饰。同样,男性人物形象也有戴花帽的。带上花帽的男性一般都是正面形象出现。除了正面脸谱人物佩戴花帽表示侠义之士外,前面所提到的,人物脸谱个性较中立的形象,带上花帽后扮演的就是群众爱戴的侠盗、绿林好汉。而反面人物是不能戴花帽的,一般只戴没装饰物的帽子,甚至直接用一条头巾围起。

(二)服饰。木偶戏中,除明确只有皇帝和太子能穿绣有龙饰的服装外,其他并无太多禁忌。文戏中年轻的女性角色多穿颜色鲜亮的服装;男性角色穿白色或色彩较淡的服装。上年纪的女性角色服装颜色较深配色简单;男性角色多穿颜色暗沉服饰。武戏中有铠甲服饰,民间武侠与朝臣武将的铠甲并无太大分别,如角色是上战场的武将,则在铠甲后配有靠旗。靠旗与花帽上的装饰一样,用来区分武将等级,最高等级的将领背后一般有五面靠旗,将领军衔越低,靠旗数量依次减少。

在木偶戏演出时,人物角色服装是不更换的。如《再生缘》中的孟丽君,出场时就身着小姐装扮,即使故事发展到男扮女装入学堂,也不会更换成男性装扮;或《瓦氏夫人》中,瓦氏夫人出场就是土官夫人形象,上阵杀敌也不会换装铠甲。这是因为,在木偶戏中,一套服饰可以配上多个脸谱。因为服饰一般外包由当地裁缝或手巧妇人制作成本较高,而脸谱可以就地取材,由表演技师自己制作,这就导致脸谱的数量比服饰要多,也是为何人物脸谱能大部分确定角色个性、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木偶戏表演时,无论“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还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通常都只有一位技师操作木偶及演唱,故事发展场景及人物变化频繁,技师无法兼顾木偶服装的更换。所以观众要清楚故事的脉络及人物的不同阶段身份,就要靠木偶技师的唱词和开场自述得知,这也侧面突显了木偶戏中人物服饰特征的重要性。(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丁世博,《壮族木偶戏脸谱的审美特征》,《民族艺术》,1993年第2期28-37页。

[2]蒙秀峰,《南路壮剧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亲缘》,《民族艺术》,1991年第2期17-23页。

[3]黄鹏,凌春辉,《壮族提线木偶戏的民俗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163-166页。

[4]靖西县文化馆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2008年第182页。

注解:

① 广西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第182页,靖西县文化馆编,2008年

上一篇: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下一篇:浅谈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