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稳实 朴实 切实 厚实

时间:2022-10-03 03:48:45

《考试大纲》对作文“内容”的要求是:内容充实。应该说这个要求有相当高度,但又非常空洞,不切实际。“充实”,顾名思义,“充”是足够、丰富,“实”是具体、实在,就是“内容”需要“足够而且具体”。其实文章“内容”仅仅“充实”是不够的,因为“实”还颇有讲究。笔者认为,就应试写作而言,“内容”需要注意五个“实”,即真实、稳实、朴实、切实和厚实。

真 实

这里的“真”,是指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思维辩证,心态阳光,行为积极等;事例、情节、想象等合情合理。“实”则指实事求是,符合规律,不弄虚作假,不浮光掠影,反对宿构,不得抄袭等。如果“内容”缺乏真实性,即使再“充实”也无济于事。“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句话用于应试作文也是正确的。如下面这篇考场作文的片段――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我记得第一节化学课校长坐在讲台上时我们的小心翼翼;我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时我的心满意足;我记得无数个夜晚我的挑灯夜读;我记得无数个清晨我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

以上出自2014年浙江高考的优秀作文,内容的确很“充实”。但如今重读,不难发现在“真实”上还是存在纰漏的。“第一节化学课校长坐在讲台上”肯定不够真实。根据学校管理常规,一般校长不会去听学科老师的“第一节”课的,因为“第一节”往往不是“常态”课,此其一;第二,校长怎么可能“坐在讲台上”听课的呢?这也不符合常理――听课者不坐在后排,起码也得坐在“讲台”之下;如果校长就是“化学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根据中学通行授课惯例,也应该“站在讲台前”,不可能“坐在讲台上”,除非这位校长“有病”。虽然在阅卷过程中,不会这么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但在写作时能够注意到类似问题,不是可以让我们写得更加“真实”些吗?

稳 实

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命题要求和写作者的文化积累选择并呈现。所谓“稳实”,着重在于一个“稳”字,就是内容(材料)必须是自己了解、熟悉而且有绝对把握的。尽管写作需要新颖和创意,但也不能一味求新,以免弄巧成拙。应试写作“维稳”非常重要,切不可冒险,更不可心存侥幸。假如写出来的内容连作者自己也心中无底,不知就里,那又怎么可能让他人感觉踏实和满意呢?

请看下面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的这段文字:

开门,不仅为真理开门,也要给错误开门。伏尔泰说:“如果你对一切错误都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为你关上门。”犯了错,知道纠正,往往比直接获得真理令人印象深刻。吃一堑,长一智,老不知悔改,恶果将被无限放大。拿破仑为一世枭雄,一心称帝终将覆亡;秦始皇施行暴政不知悔改举国同丧;统治不愿合作逃亡台湾。打开错误之门后,要懂得再次开启一扇真理之门,收获成功。

很显然,除了将20世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混淆为18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伏尔泰”等“硬伤”外,泰戈尔的原话也应该是“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当然,主要失误还在于作者未能正确把握“真理”与“错误”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错误”中往往夹杂着“真理”这层含意解读不当,因而滑入“不仅为真理开门,也要给错误开门”的误区。文章的内容不“稳实”,乃应试写作之大忌――考场从不给你“改弦更张”的机会。

朴 实

通常而言,“朴实”更多的是指语言风格,而此处特指文章“内容”的质朴和平实,借用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紧接地气”和“贴着地面”。尽管文章内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不拘一格,五花八门,但是“朴实为文”也是不可缺失的优良写作传统。这个“朴实”自然也包含了内容。书写“朴实”的内容,只要剪裁得当,表达不俗,不仅不会让人大跌眼镜,而且能够产生无法抗拒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具有出人意料的实际效果。

如下面一段文字就是这样的范例――

我很庆幸有一群并肩作战的伙伴,我们打开了高考的大门,准备朝更远的目标前行,在闲暇时候,我们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勾画美好明天。大学,对我们而言,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到心中充满了好奇与疑虑,又熟悉到它日夜出现在脑海里与梦中。但不论它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样的形状,我深知的是,迎接并等待我的,是一条新的道路,上面有着曾经的脚印,也有着未来的憧憬。

这里遐想的主要是“打开了高考的大门”进入大学后的情景。没有“经典”事例,没有名家巨擘,也没有格言警句,想象的是平常之事,抒发的是朴素之情,完全是“原生态”的校园生活,自然而然,原汁原味,素面朝天,没有任何“添加剂”,更无刻意雕琢和浓妆艳抹。这样的“内容”就是真正的“朴实”,既有亲切感,又具感染力。虽然不能完全排斥适当的加工和修饰,但是倘能像这篇佳作那样,以“朴实”的内容夺人眼球,胜人一筹,则更显示出文章的不同凡响和作者的写作功力。这样“朴实”,在近年高考作文中确实少见,于是便更加令人期待。

切 实

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应试写作,“切实”从来就是对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切实”,简言之,是指内容要切合主旨(观点),符合实际。应该也是对内容“有效性”的一种评判标准。跟“真实”“稳实”“朴实”侧重于掂量内容本身不同,“切实”更多地考虑内容与主旨(观点)的关系,即着眼于内容与主旨(观点)之间的“契合性”。有些文章内容也许在其他方面并不糟糕,可是由于不“切实”,言不逮意,无法体现文章主旨,终归无效。

下面两段文字就比较典型: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政治主张不被统治者接受,他毅然游学,传授他的思想,开班私学,让人们无条件地学习他的学问,留下巨著《论语》。他走向知其不可而为之之路,走向一代大师之门。

诺贝尔――炸药的发明家。他曾经做过数千次的实验,甚至有一次吓得他父亲生病,别人劝他放弃,远离危险,他没有听从,他坚持勇敢地走下去,发明出来炸药,他的成就世人皆知。诺贝尔奖以他命名。他走上发明之路就不再停歇,他的信念、勇敢、学识、坚持,令人敬佩。

孔子、诺贝尔确有其人,孔子办私学、著《论语》,诺贝尔研发炸药、设立奖项等事例也“基本属实”,又出现了“门”“路”两个要点,似乎还不错。然而,这些名人之“路”和奋斗、成功之“门”,既没有扣住“大学的”这一关键词,也没有展开具体分析和阐述,因而就无法有效而恰切地表现写作主旨。试图轻车熟路地借助事例阐发“门与路”的关系,却大多被那些并不得当的“事例”给拖累了。可见,“切实”二字,的确需要切切实实重视起来,落实下去。

厚 实

这里讨论的五个“实”,只有“厚实”才是“充实”的近义词。所谓“厚实”,指的是文章内容要体现一种厚重感,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诚然,正如“充实”一样,文章内容的“厚实”难以确切量化,但并不影响评价标准的设定。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二”并不讨人喜欢,若被称之为“二”,几乎都不乐意了。而写作则不然,应当理直气壮地体现“二”,即一篇内容“厚实”的文章,至少需要运用两个(则)具体的材料(事例)或情节或名言(诗文)去议论或抒情……避免空话连篇,天花乱坠。务必防止和杜绝把可怜兮兮的一个材料(事例)拼命拉长或放大,或者将命题材料添油加醋一番,勉强拼凑篇幅等“孤证”现象。

下面有这么两段文字――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通往大学的路真的无比漫长,又无比艰辛。我们必须通过十二年的学习,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尝尽世间辛酸苦楚,但其中也不免有无数的收获,知识、友谊、快乐是这一路上最大的收获。我们要以自己这十二年所学打开大学的门,通往未知的世界。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就是为了打开大学的门,奔赴未知的世界。学习、探索、创造是我们的武器,我们凭借它们在大学之路上愈战愈勇,大学的门正为我们敞开。

大学的门,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只要我们敢于付出奉献,在大学热情地挥洒自己的汗水,绽放自己的青春,相信,我们的脚印可以很深,很深。

貌似内容也不算空洞,毕竟既扣住了“门与路”,也有“大学的”。但如果对照一下考题提供的材料,便“原形毕露”了。其内容主要是对命题材料进行了纪实性“复述”和目的性“添加”,而那些“添加”的文字,如“通往大学的路真的无比漫长……通往未知的世界”等都没有实质性内容。形式上看似“充实”,而本质上仍然不够“厚实”。这样的文字多而无益,翻来覆去的只会令人生厌,根本不可能跟“厚实”攀亲结缘。有人说,美女追求轻盈,美文讲究厚重。不失为精当之论。

上一篇:我在鲁朗等你 下一篇:玛雅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