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时间:2022-10-03 03:39:03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摘要:新型工业化涉及信息化程度、科技发展、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和人力资源等相关变量,它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推进欠发达地区中下企业工业化进程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应该坚持走以新型工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之路,规划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专而精”的策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其自身运行规律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化。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种差异不但不会因为要素的加速流动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反而会迅速扩大。同样,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市场行为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使得企业发展所需的一些稀缺的资源要素如矿产、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流动,以谋求最大利益,最终导致发达地区取得更多的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则因缺乏良好的吸引资源要素流入的发展环境,同时又伴随着资源流失,逐渐丧失地区企业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欠发达地区的内涵及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欠发达地区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域而言的。立足新型工业化的自有属性,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基本特征是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弱势,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水平低、总量小、比重低,产业结构低级化,产品竞争力弱,工业化进程一般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转换的过程;集群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双重滞后,而推进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的支撑,要有人才、产业的集聚,还要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有限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抵消由于市场化进程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而导致的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的不良后果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谋求竞争力的提升不能走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人力、资源和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新路,也就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有3570多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及实现的利税分别为60%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及贡献了出口额的60%,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逐渐消失,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技术有两个重要职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造需求,创造市场。但是在我国除了高科技中小企业之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实力去搞技术创新,更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至于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机制。

(二)无长远战略规划,盲目选择产业方向

中小企业在产业选择上普遍存在盲目性,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不考虑经济规模的因素,盲目跟风,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同大企业有严重的同构性。在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如此严重的“同构性”,形成了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小,技术落后,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抗风险的能力差、管理落后等特点,因而无法取得比较优势,经营日益陷入困境。“同构性”的困境又会使中小企业面临诸如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收益率低甚至亏损、资金积累能力减弱等问题。

(三)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中原有集体企业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备,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此外,私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大多数私有企业起源于家庭企业,其产权制度除了缺乏流动性外,在很大程度上其产权是不清晰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突出。从法律上讲,其产权属于整个家族,而没有明确归属于某个人。企业发展情况好时相安无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权利的较量,利益的纷争,致使家庭成员不和,从而导致企业衰微,甚至倒闭。

(四)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家长式管理,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财务管理混乱,忽视现代化管理的设施手段等基础条件,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代替经济行为规范制度,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使企业内部失去竞争机制,人才极度匮乏。

三、国家扶植中小企业的成长工程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主要包括九项内容: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国家将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还要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具有别的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对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中小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要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变化。

(二)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应用的道路,如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开展产学研结合,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新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创新市场;二是要以“合作”为突破口,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向外界获取新技术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创新管理,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出资不到位、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等,使得企业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四)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专而精”的策略

“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避免与大企业直接进行量的竞争,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创造“先发制人”的优势,争取成为市场的先入者。中小企业要彻底摒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逐步由“小而全”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高”的专业化企业发展,使自己的业务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

(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一种开放的、尊重个人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它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中小企业要创建一个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秦元祥.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J].经济战略研究,2003(11).

2、胡大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2(6).

3、欧新黔.“全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5.

4、刘琦岩.产业簇群现象浅析及其对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启示[J].中外科技信息,2004(4).

5、吴价宝,肖侠.对欠发达地区打造后发优势的新思考[J].科学心理研究,2002(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基于心理契约违背的顾客抱怨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虚拟社区人际互动与网络消费行为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