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3 02:50:58

空间构成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空间构成也称立体构成或空间综合构成,是培养艺术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思维方式及在三维空间中创造美的重要基础课程。艺术类招生扩招以来,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复合型转向单一型,为适应这一变化,从2008年开始,作者尝试对空间构成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以适应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关键词】背景 探索 实践 效果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1.艺术类专业设置的不断细化促使空间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揭开了大发展的序幕,艺术教育随之也从培养复合型人才转而培养单一型人才(其一是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一个专业,所以只有不断细分专业方向;其二是需要培养更专业化的设计人才)。设计专业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使专业基础课程的宽泛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单一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空间构成也不例外。

空间构成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最早作为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后扩大到所有艺术类专业并作为艺术类专业主干基础课程。空间构成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美学原理的展现,二是美学原理的运用。在三大构成引进中国的时期,空间构成的教学主要是对三维空间美学原理的机械照搬并实践。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灵活运用不够。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不是大类的概念,而是不断细分为诸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平面设计方向、装饰艺术设计方向、服装设计方向等专业性更强的学科方向,这势必需要专业基础课程也要向更为细化的专业方向靠拢。

2.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迫使空间构成进行教学改革

空间构成教学需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或在教学结束后,有些专业教师常抱怨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审美不到位,学生也反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基础知识用不上(其实并非用不上,而是不知道怎么用)。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97.3%的人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与专业较为紧密地结合,对正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却只有42.6%的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已经毕业的学生往往是学过以后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正在学习的学生对问题严重认识不足。因此,空间构成教学改革的主导应该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真正培养与专业要求相符合的学生。

二、空间构成在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1.将空间构成美学原理生动化、具体化,促进原理运用与专业真正衔接。空间构成美学原理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总结,审美标准总体上说是不变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各个时期对女性的审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唐代女子以胖为美,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以瘦为美;就拿改革开放前后来说,改革开放前,对女子的胖瘦审美不明显,而改革开放后,丰富的物质条件促使以瘦为美成为时尚,成为风气,以至有的人为了减肥而得了厌食症,瘦得皮包骨头还得意洋洋,这就是审美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由物质文明发达的程度决定的。要使美学原理生动化、具体化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如特异美,我们可以把其变为基调与强调这样一个较为具体的法则。什么是基调?基调即是风格、是主体,在绘画的色彩中指同一或近似色彩占有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这种色彩就成为这张作品的基调色彩。在空间构成中,就是某一类似或相同元素在组合体中的数量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而形成基调,就像每年的新生军训场上,在某一天有8000名新生穿着整齐的军服站在阅兵场上等待检阅,这时,站在台上的教官突然发现其中有个学生穿的不是军服而是平时的生活服装……穿生活服装的学生被教官一眼就看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别人的整齐着装中太突出,这个突出从审美角度说就是“强调”。这个强调是由什么来强调的?不是其本身,而是那些穿着整齐军服的学生,正因为他们的整齐划一与这个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这名学生异常突出、刺眼,这个场面就形成了空间构成中的“特异美”。

2.针对专业细化,提出适应专业方向的空间构成教学思路。针对性就是要使空间综合构成这门基础课能较好地针对各专业方向的发展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原理的实践过程。审美原理是固定式,无法更改,但审美原理的运用是灵活的,抓住原理运用与专业方向特点,针对性教学就可以实现。也就是说,在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用原理运用的可变性针对专业的方向变化,使空间构成教学与专业方向发展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实现空间构成的针对性教学。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就是在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设计,针对这一专业特点,我们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是以人体为中心进行设计,因此,我们就以人体为基础进行空间元素的审美组合。

三、空间构成在设计类各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基于空间构成教学改革的背景,笔者从2008年起,将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列入教学改革探索试点,试点的主要专业有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服装设计方向)、摄影等。教学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强化空间构成的审美规律,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及理论分析,将空间构成的美学原理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通过实际图片分析,深入讲解空间构成美学原理的产生和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美学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法则。

第二方面,就是将美学原理与实践结合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实践教学,这个部分也是空间构成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笔者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尝试通过空间审美原则,搭建类建筑体的方式(图1、图2、图3)让学生自制半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开放空间等,在空间内部按照审美原则进行多种搭积木式的组合,这种训练方式是开放性的,即在这个内部空间中可以反复进行,使学生在一种童趣参与中完成审美体验;在服装设计专业中,使用人体作为空间构成的基础,将空间构成元素与人体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体验空间美的目的(图4);在摄影专业中,空间构成实践教学提倡注重色彩变化、空间变化来塑造空间美感,并从多角度进行拍摄实践,从而达到与摄影专业进行有机结合。

四、空间构成在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空间构成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梳理,特别是形式美法则的大概念到小概念的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的脉络更加清楚易懂。在美学原理运用上,找到与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入点,使其更能紧密地与一些专业或专业方向结合,总的说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未改革之前,学生学习后不知怎么运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服装设计中,改革前一些学生认为空间构成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是没有什么直接作用,通过与专业的直接结合后,学生认为他们的空间认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1.教师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当前,有关空间构成的教材很多,但从构成理论到构成实践教学的思路不明朗,有的教材甚至没有系统理论描述,有的描述也是一些咬文嚼字的词句。例如,对“构成”一词的解释就非常难懂,其实“构成”就是组合之意。因此,对于空间构成理论的梳理是当前的任务,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大收获。

2.使学生认识到空间构成对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通过空间构成教学有机地与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了些盲目,多了些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就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准备、有目的、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结语

基础课程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越宽越好、越扎实越好,太宽了收不拢,将来就废了;太扎实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①空间构成教学同样也是这样,在当前更专业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开设与专业要求具更强针对性的空间构成课程,使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地发挥其作用。

(注:本文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工商大学“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杨飞云.教学思考[J].中国油画,2007(6):47.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大专院校Flash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浅析 下一篇: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室内色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