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钢琴改编曲的艺术创作特征

时间:2022-09-21 08:46:04

《茉莉花》钢琴改编曲的艺术创作特征

【内容摘要】我国知名作曲家储望华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旋律委婉流畅,采用了中国的民族性和声语言和复节奏等创作手法,充分运用了钢琴的力度对比、多声部性,很好地表现出其内在张力。文章主要从情感、织体、结构、和声等方面对作品的创作特征做了详细阐述,从理论上通过对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茉莉花》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索,试图更全面地解析这首钢琴改编曲,以提高演奏者在演奏中对乐曲的把握能力,增加演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钢琴曲《茉莉花》民族性 变奏曲式 结构 和声织体

中国的民歌瀚如烟海,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歌也有几百首之多,但在世界上,最为人们熟悉、在西方流行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恐怕当属《茉莉花》,其以清幽、秀丽、委婉的旋律打动了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观众的心。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被“茉莉花”打动了,他在歌剧《图兰朵》中用了这首中国民歌,使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传。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茉莉花》选为中国优秀民间歌曲之一,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进行文化交流。而由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则再一次让人感受到这首乐曲的魅力,在2003年6月的悉尼首演,改编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因其特有的东方神韵,一枝独秀,获得了外国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乐曲情感

钢琴独奏曲《茉莉花》是储望华于2003年5月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创作的。《茉莉花》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流行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曲,距今约有300年历史,最早的时候叫《鲜花调》,有各种各样的变种,其中以江苏的《茉莉花》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由于受当地语言和文化特征的影响,其旋律委婉、生动流畅、感情细腻、结构严谨。

《茉莉花》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小调的旋律风格总体而言流畅温润、柔和抒情,似山谷中涓涓流淌的小溪,虽不张扬却充满内在张力,而这种内在张力很适合用钢琴来表现。钢琴曲《茉莉花》全曲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原歌词为情感表达的起点和归宿。如原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通过歌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情歌,是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美好的感情,而茉莉花是东方花卉的象征之一,所以,钢琴曲《茉莉花》则是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满园花开的东方庭院中的恋爱故事。这就是我们要分析和演奏《茉莉花》的内在感情线索,通过这条线索使全曲各部分紧密相联,更有内在逻辑性。至于爱情,当然不只有甜蜜,同时还有忧伤、激情、疑虑等情绪。因此,在弹奏时要注意情绪、力度变化、音色的对比等,要有情感起伏,注意细微的情感变化,从力度上表现出这种感情的变化,同时注意用音色的明暗改变来刻画细微的变化。

既然用茉莉花来做比喻,就要表现出茉莉花的高雅、清幽,这就要求在演奏时注意对音乐形象的刻画,不能一味地追求情感的表现,就像茉莉花的歌词一样,字面上是在描写茉莉花,赞美茉莉花的美,实际上却是表达一种爱恋的心情。在演奏《茉莉花》时,既要注重乐曲的意境,又要有内在的情感作为贯穿全曲的纽带,以免全曲“散架”。

二、乐曲结构

钢琴曲《茉莉花》为变奏曲式,变奏曲式在民间音乐中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曲式类型。但是,民间音乐中的变奏曲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民间音乐即兴式自由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主题旋律在变奏中不断地得到深化,情感也被逐渐加深,直至高潮的爆发,很有层次、感染力。钢琴曲《茉莉花》也选用了变奏曲这一体裁,但改编者在布局上力求“‘即兴性’和‘逻辑性’”。①

全曲共99小节,由引子(第1—8小节)、主题(第9—23小节)、插句(第24—32小节)、变奏Ⅰ(第33—47小节)、华彩段(第48—56小节)、变奏Ⅱ(第57—73小节)、准备再现(第74—83小节)、再现主题(第9—23小节)、尾声(第84—99小节)构成。对应的情绪分别是“始由、初呈、延续、进展、转折、高潮、回答、再现、回味”。②

改编者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进行了提炼,作为主题与变奏Ⅰ的旋律,在变奏Ⅱ中采用了完整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全曲总共只有主题、变奏Ⅰ、变奏Ⅱ、再现主题是建立在同一旋律上,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上,其余对应的部分引子、插句、华彩乐段、尾声则是与主旋律“无关”。这些与旋律“无关”的乐句与主旋律交相出现,一个素材一个段落,素材间并无直接联系,构成一个看似松散的结构,这就构成了演奏的难度,是对演奏者驾驭乐曲结构能力的一种考验。

引子,第1—2小节由主旋律的第一句(第9—10小节)提炼、变化而来,第3—4小节则是对第1—2小节的模仿,像是一种呼应。第5—6小节则是对前面4个小节的总结,至此引子的第一部分结束。这6个小节是景物描写,有种高山流水的意境,在空谷中回荡的流水声、含苞待放的茉莉花,构成一幅山水写意画。后两小节则是主题的伴奏织体的显现,从这两部可以看出引子与主题并非“无关”,而是有联系的,不论是谱面,还是内在情感都应了“始由”这个词,由此可见改编者的用心。

插句,运用了模糊不稳定的和声作为主题与变奏Ⅰ之间的过渡,伴奏织体延续了主题最后一小节的三连音音型,第26、27小节是第24、25小节的模进,第28小节对第24小节进行了缩减。从谱面上看这好像是天外飞来一笔,与前后似乎没什么关系,但从感情这一线索来说,这正是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含羞带怯,正如处处绽放的茉莉花。在主题初次呈现的茉莉花的主旋律与第一次变奏再次出现的主旋律情感上是有区别的,主旋律第一次出现是告诉人们茉莉花要开花的季节到了,主旋律第二次出现则是花已悄然绽放,如何过渡这个情感,使其自然地从无到有,这就是插句的作用。

转折(华彩),用了32分音符,右手与左手采用了复节奏的手法,音与音之间错落有致,似花瓣漫天飞舞;力度也达到了ff,为第二次变奏达到高潮做了铺垫。在情感上,情感由淡转浓,犹如狂风暴雨的激情,这也正是爱情由相互的猜疑到相互信任的过渡时期。

尾声,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轻柔的回荡,将主题的第一句(第9—10小节)不断地加以重复,好似不断地追问茉莉花美不美、香不香,给人以回味,花虽然凋谢,但余韵尤存;第二部分也来自主题旋律的变化,出人意料的是,结尾力度突然增强,以宏伟的气势结束,花虽然谢了,但爱情尤在。

从上述分析来看,引子、插句、华彩段、尾声并非与主旋律无关,而是以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曲,使其在结构布局上更严密、更具有逻辑性,而非即兴性。

分析全曲的结构布局,找到各段落、章节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在演奏中一气呵成,不至于弹成一段一段相互独立、缺乏内在联系的片段。

三、织体分析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最大特点是多声部性,也就是可以同时演奏多个声部,这是别的乐器所不具备的。改编者以钢琴这一西方传统乐器再现中国民歌《茉莉花》,正是把创作的中心投放在钢琴这件多声部性乐器所特有的表现功能上。通过丰富而又充满情愫的多声部结合,将歌词的意味从立体关系中同步表达出来,使之全面地呈现出音乐旋律的层次感和立体的艺术效果,弥补了钢琴曲不能像声乐曲一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缺陷。

改编者在保留原有民歌单旋律曲调基本风貌的基础上,加厚了音乐的织体,使其在听觉上更加饱满,更具表现力。但是,改编者在加厚织体的同时还考虑了茉莉花本身的高雅、清幽,用了大量的装饰音、琶音、分解和弦。用琶音的效果来演奏的柱式和弦,既保留了柱式和弦的和声效果,又使其在音响丰富的同时尽量轻盈,不至于过于笨重。

引子为了表现一种“始由”,一种高山流水,水声在空谷中回荡的意境,每小节只有一个全音符的柱式和弦,用琶音的方式奏出,在小字二组奏出一条单旋律。

主题,分为三个声部,低声部是长音,高声部为伴奏,中声部是主旋律,用左手演奏。高声部轻盈的五连音(第9—17小节)、六连音(第18—22小节)连绵不断,却又若有若无,衬托着左手的旋律,低声部的长音则是和声的延续。这里,高声部的五连音、六连音的运用,且音区较高(最高音为#f4),有效地减轻了旋律在中声区(小字一组)的沉重感,使主旋律的第一次出现既浓郁又清新,让人感到茉莉花即将开放。

变奏Ⅰ,主旋律移至高声部,起和声作用的延音在中声部,伴奏在低声部,为双音的三连音,伴奏与主旋律的音区较近,在听觉上比主题显得更低沉、丰满一些。

变奏Ⅱ,主旋律在主题和变奏Ⅰ中都是将江苏民歌的旋律的主干音提炼出来,在变奏Ⅱ中则完全是江苏民歌的旋律,并且变为八度,音区在小字二组和小字三组,音域再一次加宽,伴奏织体是三连音的分解和弦。八度的主旋律空旷轻灵,却因加了中间声部的衬音而使整段主题音乐充满张力、动力感以及内在的激情,这一段虽不是全曲最强的地方,但其情感的外放,还是会使人激动起来以达到乐曲的高潮。

主题、变奏Ⅰ、变奏Ⅱ,从织体上可以看出音响是逐渐丰满,力度也是一次比一次强,充分运用了钢琴的力度表现手段,其力度变化与对比由pppp拓展到ff,为原本轻柔的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激情。

这首钢琴曲在织体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全曲采用的都是复节奏——左右手的节奏对不到一起。主题的主旋律是正常节奏,右手伴奏在第9—17小节为一小节两个五连音,全曲的拍号是4/4,而第18—22小节是一小节两个六连音;插句是右手2个音,左手3个音;变奏Ⅰ基本上也是右手2对左手3;华彩(第48—56小节)有右手11对左手7、右手8对左手5、右手4对左手3;变奏Ⅱ也是右手4对左手3。这些复节奏使乐曲更灵活、更流动。这些不规则的伴奏织体,像流水一样衬托着主旋律,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

四、民族和声语言

“和声语言是这首改编曲中的核心及关键”,改编者运用了民族化的和声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现出中国音乐特有的风格。最能体现民族音乐风格的当是五声性旋律的运用,将鲜明的五声性旋律融入到纵向的和声性处理和横向的线条性处理之中。

改编曲《茉莉花》在和声上运用了大量的二度音来模仿中国的五声调式中所特有的音乐效果。在主题部分中,高声部伴奏运用了大量的二度音,发出一种钢琴夹缝中的音,像初融的雪水,涓涓细流,突显了浓郁的中国味。四度、五度音程的空灵感也很符合茉莉花的特点,插句就是由大量的四度、五度音程构成,空灵飘逸,别有韵味,这些二度、四度、五度,还有三和弦加六音的运用,强化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适时加入的半减七和弦、九和弦等增加了伤感的情绪。装饰音、古筝式的琶音的应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之一。

全曲建立在A宫系统上,由E徵调式(第1—56小节)开始,运用了五声性调式旋律的主题,在变奏中也可以使用同主音调式交替的和声手法,使调式旋律由一宫转到另一宫,而变奏Ⅱ就运用了这种手法由A宫转入C宫,变为G徵调式(第57—73小节),在再现时又转回A宫,变回E徵调式(再现主题第9—23小节),最后结束在A宫上(尾声第84—99小节),结束充满了激情和希望,余味回荡。

综上所述,钢琴改编曲《茉莉花》在保留原来民歌基本风貌上,巧妙地将西方传统乐器及表现手法与中国民族性和声语言结合起来,成功地改编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调,使其不失原有的清新委婉,又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使其充满内在的动力,让人耳目一新。

(注:本文为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W2012107)

注释 :

①②储望华.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改编[J].钢琴艺术,2005(10):36—37.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

上一篇:水彩人物写生在绘画教学中的地位 下一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