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02 08:08:11

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为研制适合时展要求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国26个省市采用阶段整群抽样法调查中小学校153所,调查的学生共计8 008名,家长8 008名,教师771名。 结果 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知、信、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独立授课模式优于分散式教学。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评判度等可影响其子女的健康知识和行为。 结论 应继续深入研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模式,关注家庭因素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改善和补充。

【关键词】 卫生教育;学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07-03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Ⅱ: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AP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YU Xiao-ming*,ZHANG Xin,ZHU Guang-rong,et al.*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impact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Methods By using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153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8 008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771 teacher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Different models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students' KAP,and the independent lecturing was prior than separate teaching.Educational level and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were the infuluencing factors to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Conclusion Effective model of school-based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concerning about the impact of family.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Student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LA030204)。

【作者简介】 余小鸣(1958-),女,北京市人,医学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少卫生与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08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卫艺司;

3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4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学校健康教育早已被认定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观念和增进健康,进而促进全社会健康的一项有效公共卫生策略。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受个人认知、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2]。该研究试图探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可操作的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体现时展要求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采用分散授课和独立授课2种以上健康教育模式的县市39个,再采用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学校153所(小学77所,中学76所)的学生8 008名,其中小学生4 011名,中学生3 997名;家长8 008名,教师771名。

1.2 方法 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参照教育部、卫生部1992年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以及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3-4]中所涉及的要点为基础,自行设计“中学生调查问卷”与“小学生调查问卷”,并经过预试验和专家论证。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学校健康教育现况的满意度评价等。中、小学生调查问卷均包括37项问题。

1.3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2.0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或构成比)、χ2检验(包括确切概率法)等,结果P值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准α定为0.05。同时,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该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之间的距离;Di表示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愈接近1,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水平;反之,愈接近0,表示该评价对象越接近最劣水平[5]。

2 结果

2.1 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比较 依照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分层,设定采用分散式授课者为模式1组,独立授课的学校为模式2组,分别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无论小学、中学,采用独立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得分和及格的比例均高于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他学科、采用分散授课的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中、小学生独立授课组健康知识的指标值均优于分散授课组,见表2。

在健康态度上,同样采用一般分析和TOPSIS法综合评价2种方法,结果显示,单独授课组学生与分散授课组学生在对待健康问题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更为重视健康教育,见表3。

对行为的一般分析发现,中、小学学生仅在个别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采用综合评价,呈现相反结果。小学分散授课组的日常行为习惯较独立授课组好,而中学则是独立授课组学生健康行为优于分散授课组学生。见表4。

进一步将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作为综合指标进行评价,TOPSIS法分析表明,中、小学采用独立授课组学生在健康知信行的整体评价均好于分散授课组学生。见表5。

2.2 家庭影响因素 将父母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4个层次,分别就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对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家长对孩子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家长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态度等与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均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小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得分与父亲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和0.151,与母亲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78和0.160,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与父、母文化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72和0.155,0.173和0.174,同样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小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和健康行为得分越低。同样,中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也随父、母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父母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中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最低,而达到大专以上的父母其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得分最高。

分析还发现,家长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判度等也可影响其子女在健康知识、行为的得分。由表6可见,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的家长其所对应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比认为没必要的家长所对应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分高。在行为得分上,仅中学生的健康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好的家长,其子女健康知识、行为得分均比认为不好的家庭的学生健康知识、行为得分高。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的不同关注程度,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上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中学,家长对孩子健康状况特别关注者,其子女的健康知识、行为得分高于完全不关注家庭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小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与建议

3.1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知、信、行存在影响 目前,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2]。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时,有些将健康教育课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开设;有些将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某一门课程或多个课程中,采取分散教学。该研究对不同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层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健康的知、信、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整体而言,学校采用单独授课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无论中、小学生,知识应答正确率、对健康问题的态度倾向以及健康行为方面均优于采用分散式授课的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是说,独立课程设置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健康知信行上显示出优势,该教育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学生获得系统的健康知识,表现出更加重视健康和更为积极的良好行为。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价值观,形成健康行为,达到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发展、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目的。不可否认,分散式教学强调把健康知识教育贯穿到各个相关学科,不失为一种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理念;然而分散式教学的效果必须是以具备有效的综合教育资源为基础,特别是学校全体师资对健康教育具备良好的认识和操作技能。在我国,目前健康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分散式教学不利于完整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功能。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模式,建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辅以学校多课程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

3.2 家庭因素与学生健康知、信、行水平密切相关 该研究探讨了学生健康知、信、行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文化程度、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子女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对子女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等方面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就总体而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存在影响。无论中、小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得分相应也越高。同时,父母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判度等也可影响子女在健康知识、行为方面的得分。父母对学校健康教育关注度越高,越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子女所获得的健康知识得分相应也越高。由此提示,不能忽略家庭在促进学生健康知信行上的作用,在注重改善学校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把家庭作为发展完善学生健康知信行水平的促进因素。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23-324.

[2]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3] 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北京:1992.

[4] 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GB/T 18206-2000).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 倪宗瓒,主编.卫生统计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0-244.

(收稿日期:2006-12-06)

上一篇:小学生营养体力活动及肥胖相关认知与肥胖的关... 下一篇:大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需求